TGA颁奖已经过去了一天,错峰出来说几句心里话,想着也许对某些朋友有用,毕竟昨天没机会上台说
1
这次的颁奖典礼,恰逢我们发布了一个还算大的更新。对我个人而言,这个花了七年的项目,至此算是正式告一段落。
《黑神话:悟空》的四个奖项提名(最佳动作游戏,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游戏指导,年度游戏)都是中国首次。最终拿到了最佳动作与玩家之声,尤其摘得玩家之声,让人欣慰。
但必须承认,有失落,有遗憾,更多的则是放下幻想。
今年入围的游戏都很出色,可我真没搞明白这次年度游戏的评选标准是啥,我特么白来了!
2
从昨天到现在,我也从很多玩家的言论中看到了强烈的不满情绪,看到了不甘与不爽——大多用了幽默与解构的方式表达,笑死。
我完全能理解这些不甘,同感这些不爽,因为我知道这些情绪的背后,不是痛苦与恶意,而是自尊与自信。
如此自信却没得到他人的认可,有点脾气,很正常。
我其实……比你们更自信(参考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年度游戏登台的演讲词两年前就写好了,居然没用上
在这款游戏的研发过程中,很多同事没有我这么乐观。他们可能因为玩过了太多的中间版本,难免觉得这个游戏还有太多的瑕疵,也不大可能按时上线。
我在公司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安慰他们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产品一直在进步。
是的,你不能只在已经赢的时候才自信。
那不是自信,是对结果的复读。
今天输了,明天还可能会输,可那又如何?
影响结果的因子太复杂,所以结果必然是不确定的。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选择自己在做什么——
做具体的事,做困难的事,做相信的事。
在做这些,当然应该自信。
3
有人说,一个从没做过单机的团队,做的第一款单机游戏取得如此的成绩,是一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未来也很难复制。
我想说这不是什么偶然,这是一个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人才,中国的营商环境,中国的游戏产业,与全世界的广大玩家一起碰撞出的必然结果。
如果没有早早就看到这个“必然”,我们不会如此坚定做出这个选择。这不是赌,是顺势而为。
游戏科学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个“势”的开始,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同行,给全世界带来更优质、更有趣、更自信的中国故事。
4
有一句几乎人人皆知,但很多人不知道来自《西游记》里的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在我的理解里,这句话并不是说,只要愿意,任何困难都可以征服。而是说有了迎难而上的心态,那么困难与失败就没那么可怕,它们不会轻易打倒你。能与无法避免的难事从容周旋的人生,也会过得更加踏实。
因为难,才好玩。
5
为什么叫游戏科学?
当我们决定用数学、物理,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基础科学与工程学去分析与解决具体问题,不搞玄学,不搞神化,不倒果为因,才能真正平视这个复杂的世界,看清那些遥遥领先的对手,究竟厉害在哪里。
如果有人不提具体问题,不讲论据与逻辑,却断言一件事情很难水很深,你也许应该考考他偏微分。
科学不是真理,科学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
6
事实上,能做游戏,能玩游戏,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一群人。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根本没有机会玩所谓3A游戏的人,有很多没有使用过主机与电脑的人,有很多对现状感到彷徨、痛苦乃至绝望的人,有很多正在遭受苦难与不公的人。
我想,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去创造更好的游戏,创造让更多人感受到真、善、美的内容。
我一直相信,好游戏的最大价值,是让这个世界幸福感的分布更公平了。
路还很长,风还很邪,妖王还很狂妄,但我们一直在变强。
7
最后,希望黑神话的这个故事,能够给到某些还在迷茫中的人一点勇气,让更多在还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看到了一点光亮,然后以平常心继续前行。
希望大家都能继续怀着自信与雄心,保持勇敢、诚实与善良,踏实做好每一件具体的小事,坦然接受不确定的结果,一直走在取经的路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就像海明威说的那样:这个世界很美好,值得为之战斗。
我每发这种特别关键的微博有心的都应该转一下。下图是原研药一览。如果买药,麻烦大家认准厂家,上条微博解释了什么叫“原研药”,所以万一有个小疾,咱也不差个几分钟,站好了多挑挑选选。原研药便宜不少,不止便宜,还更有效,不知更有效,原研药还是经历了数十年临床的药,安全性也好。
历史粉圈内颇有些人像图片中这位一样看什么问题都要拉上“汉民族的尊严”,首先,曹魏蜀汉孙吴都是汉人政权,姜维之事跟民族尊严无关,其次,姜维倒有可能是羌族,虽然史学界有争论。但这个问题无关宏旨,因为三国之争根本跟汉民族的尊严没有关系。
朱拉尼弄了个窗口展示,不管是叙利亚国内的,还是流亡在外想回来的,谁有疑虑,欢迎去伊德利卜参观,生活一段时间,看看这个2017年就在他们统治下的城市,自己能不能接受。如果感觉能适应,再决定搬回叙利亚居住,感觉不行就走,爱去哪去哪。
结果群众搞出了伊德利卜购物之旅,各地的人都去转一圈,买好多东西,大包小包背回家,物价比别处便宜,供应充足,尤其是买手机,没税。这是把这地儿当香港了??
记者问普通叙利亚人,最想要什么新年礼物,绝大多数人回答都是。手机!新手机!
很多人的手机太破了,已经坚持好多年,很卡。
大饼很重要,手机也很重要。
托朋友介绍了一个在北京的叙利亚人聊聊,结果聊着聊着,发现这哥们竟是一个少见的阿拉维派,还曾经给阿萨德政府当过兵!于是就更加好奇了,一路聊下来,也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了为什么最后大马士革“不抵抗”。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叙利亚朋友,他是大马士革人,之前在叙利亚政府军当兵,2013年内战爆发两年后来中国看病,后来在中国找到了工作,还娶了中国妻子,生的孩子也是中国籍,自己也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留。不过,他的父母和其他家人都还在叙利亚。他自述过去十多年里都不敢回去,只在今年9月,也就是时隔11年后,才回叙利亚了一趟。
这位朋友的经历无法代表所有叙利亚人,他的一些希望可能也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仍然觉得他的讲述很有意思,值得一读:
我:前几天你听到阿萨德政府倒台的消息时,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他:我不敢相信:他居然跑了!如果他是一个好的领导,他会留在叙利亚,哪怕死在这里。
我周围有不少家庭,在过去这几年里,几个儿子都为他战斗而死了。我不能理解,他怎么能这么简单地抛弃这些支持他的人就走了?我很心疼这些家庭。而且现在周边一些国家也都在等机会欺负叙利亚。所以,我一开始真的不敢相信。
我也联系了在叙利亚的亲人和朋友,他们也是说,“要是我们早知道他要跑,我们更早就先不要他了!”
我:你在叙利亚的亲友现在安全吗?他们吃饭、买东西等基本生活有没有什么问题?他们对现在的局面担忧吗?
他:最开始三四天,大家都不敢出门,好多家庭都没有食物了。不过,这两天,新来的政府各处敲门,跟人们说不用担心,他们想把叙利亚恢复好。然后就是说不要有武器,不要做违法的事情——我们叙利亚有时候十几岁的孩子就有枪。据说还有一些免费的饼等食物分给民众。
我目前觉得新政府还可以,他们不区分你是哪一派穆斯林。我们也不是很担心。
我:你和家人是阿拉维派,你以前还给政府当过兵,你不担心亲友会被当成阿萨德的支持者而遭到报复吗?
他:我早就不支持他了,只是不敢说而已。其实,我们在大马士革的阿拉维派和在拉塔基亚的阿拉维派不一样,他们把阿萨德看成是“天上来的人”,特别支持他,但我们不是这样。
我们这些阿拉维派其实挺可怜的,我们必须得当兵,没别的选择。因为阿萨德为了自己的安全,想让跟他自己比较近的军队都是阿拉维派的人,他不太信任别的穆斯林,但我们这派的人又比较少,所以我们基本上不能干别的,都得当兵,很多人战死。有的人有机会出国就走了。
而且当兵也吃不饱,工资很低,一个月就两三百人民币吧。如果一家有两三个孩子,那肯定没法办,所以一些人就去偷东西。
跟阿萨德家族有密切关系的阿拉维派可能生活比较好,我们也很怕他们,但我们的生活是很辛苦的。
我:你上一次回叙利亚是什么时候?当时那边亲友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他:是今年9月。这是我2013年来中国后,第一次回国。回去以后我就非常难受,觉得他们过的比我走的时候更差了。
所有人都很累,为了生存过得很辛苦。一个人活着需要的一些最简单的东西,比如电、水、食物,都没法保证。比如,你家里一天24小时可能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是有电的,什么时候有电也不固定。所以我们不能像在中国一样,买食物放在冰箱里,只能每天找每天的食物。
大部分人也吃不好饭。好多叙利亚家庭好几年也吃不上肉。小孩子连吃都吃不好,老师也吃不饱,所以很多小孩也不上学,没意义。
这些年都是战乱,国家不同地方也不太通,物资互相很难运过来。按说我们叙利亚有很多石油,可我也不知道这些油都去哪了,反正当地人都不够用。
我:阿萨德政府倒台后,你会考虑回叙利亚吗?你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新规划吗?对这个国家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他:当然。未来两个月我就打算带孩子回叙利亚一趟,我父母已经七十多岁了,至今还没见过我的孩子。我以前以为,孩子可能都没机会见到爷爷奶奶了,现在有机会了。
至于再远点的未来,鉴于我现在已经在中国安家了,我想看看接下来叙利亚需要什么,中国有什么比较好的东西,可以在两个国家间做点贸易或其他生意。我觉得中国跟叙利亚的关系很好,中国一直也对叙利亚人民很好,一定有这样的机会。
对叙利亚的未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以后不要再分裂了,不论哪个派的穆斯林,都一起和平生活,大家都有平等的机会。至于过去的事情,就忘记吧,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已经过去的事情。我希望未来的总统最好是由大家选出来的,如果以后的总统不好,我们也可以换。
哈佛人类学家丹尼尔·利伯曼的《锻炼》写得太好笑了。
他开宗明义写,人类天生就是不喜欢锻炼的。猜猜狩猎采集者搞定当天的食物以后会干啥?他们会懒洋洋地坐在地上。不喜欢锻炼不是懒惰,不是堕落,那只是演化给的默认设置。如果我们的祖宗喜欢没事找事地耗费体力,他们可能早就饿死了。
有次丹尼尔·利伯曼去开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年会,那次会议要推广的理念是“锻炼即药物”。
然后利伯曼就花十分钟,数了下那天来开会的人有多少走楼梯,有多少坐电梯。
结果是,10分钟内,151人中只有11人选择走楼梯,只占总数的7%。
很显然,研究和推广锻炼的人,也没比其他人勤快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