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冯川
群里读到一篇文章,很有趣,一口气读完。虽没有能力评判,但愿意转发给有兴趣的网友分享。
高丽大学化学系的创始人叫崔东植,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教授。他在1994年提出了一种离经叛道的理论,叫ISB理论(Inter Atomic Superconducting Band,原子间超导带理论)。他破天荒地认为,通过一种无机的一维高分子链,可以实现超导。但这和主流的BCS超导理论大相径庭,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也没有在科学界掀起丝毫的浪花。全世界只有他自己的研究生李石培默默写过一篇相关的硕士论文——《基于ISB理论的超导性解释》(Explanation of Superconductivity by the ISB Theory),之后,这一理论便无人问津。这就是为什么LK-99在1999年被偶然发现存在异常磁信号,但因复现困难,仍有崔东植的弟子想起崔东植的临终交待,继续钻研的原因
1996年,崔东植从众多弟子中一眼相中了金智勋,劝他放弃手上的电池材料研究,来自己的超导团队进行化学合成,顺便读个博士学位。但三年过去,一无所获。1999年,就在金智勋即将放弃的时候,他在一个铅磷灰石的样品上发现了异样——实验数据的图表上有一个微弱的波动——看起来似乎由超导引发。他在激动中不断重复实验,最后在几十个样本中发现有两个样本可以重复这个现象。但可惜的是,这个类似超导的数据就像幽灵一般,太模糊,太微妙,难以捕捉而缺乏说服力。金智勋在一番尝试后,始终难以放大这个信号,终于有些灰心。他预感到,如果再这么继续下去,博士可能是死路一条。于是,无论导师崔东植如何劝说,金智勋还是决心放弃超导,回到了电池材料的老本行研究。四年后,金智勋以电池材料的研究课题完成了博士学位,开始在一家供应助听器电池的小公司踏踏实实地上班。失去了心灵手巧的金智勋,崔东植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他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还没毕业的李石培,希望他能坚持研究。
好在李石培踏实而耐心,他和导师二人不断修订ISB理论,不断缩小超导体配方的搜索范围。但无论他俩如何努力,也难以像金智勋那样得心应手。经过9年的时间,李石培在金智勋的研究基础上,终于完成了超导体的合成论文,于2008年拿到了博士学位。但这一天来得太晚了,李石培在9年的博士生涯中磨灭了科研的兴趣,毕业后在一所私立高校担任老师,转行教学生计算机。
崔东植的一维超导理论研究陷入了低谷——他曾经寄予厚望的两个弟子:金智勋在电池公司打工,李石培则在大学里混日子。
但此二人并未忘记1999年发现的幽灵。
2008年,金智勋和李石培一边在各自单位上班,一边又鬼使神差地继续了研究事业。他们注册了一个名为Qcenter(量子中心)的“皮包”公司。这个公司有一搭没一搭地做一些咨询业务,偶尔做一些实验——金智勋和李石培回归了现实生活,超导仿佛只是一种业余爱好,像一个青年时代的梦。1999年的发现像是一个机器中的幽灵,自惊魂一瞥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年,弹指一挥间,二人从青年步入了中年。
2017年,导师崔东植教授忽然病重,弥留之际,特意召唤金智勋和李石培见面。
二人看着病榻上的恩师,往事涌上心头。临终前,导师叮嘱二人,一定要找到1999年出现的那个幽灵:“拜托了,继续研究下去。但是在完美实现之前,不要让世界看到它。”
在老先生的心中,也许室温超导就像一朵白莲花,容不得半点瑕疵和虚假。
5月份,崔东植教授撒手人寰。
李石培决意继承导师的遗志,开始重新筹建实验室,继续研究。
但现实很残酷。他和金智勋简单算了一下,研究需要一台电子自旋共振谱仪(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用来检测检测物质中不成对电子的特性,还需要一台超导量子干涉仪(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用来测量微弱的磁通量变化。但这些仪器都非常昂贵,显然无法由个人承担。而且,现在大家有了家室,也不能像学生时代那样无所顾忌,要想全职进行超导研究,就只能对外筹集资金。
但筹钱何其难哉!
起先,在导师老友吴根浩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向韩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提交了一份申请。但基金会的专家看到这十年之间二人没有发表过一篇论文,于是十分果断地拒绝了。
但李石培并不死心,又向权英完教授抛出了橄榄枝。
权英完是高丽大学的终身教授,信誉良好,成果斐然,而且有ESR和SQUID仪器的使用权。当然,权英完觉得这对搭档有些业余,不过,他想到自己不用承担太多责任,如果能获得资助,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2017 年底,权英完入职Qcenter,在大学工作后偶尔过来。
实验室在权英完的加持下获得了资助。
2017年底,Qcenter购买了一台 ESR设备;2018 年初,金智勋全职加入团队。
有了金智勋的全情投入,还有权英完教授的加持,这个小小的团队简直成了超导研究的韩国梦之队!
但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金智勋和权英完并不和谐,二人摩擦不断。
权英完是一个学院派物理学家,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罗列,认为研究的目的是发现超导现象背后的本质理论。
而金智勋是一个实干主义的实验派,他关注 ESR上发现的数据和信号,相信只有明白无误、无可辩驳的事实才是科学的真谛。
真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也。
而李石培意识到,在过去的20年里,只有金智勋是唯一那个曾经接近超导鬼魂的人。离开金智勋,他们将一无所成。
于是,李石培开始充当和事佬,他在两人之间斡旋。实验又开始磕磕绊绊地推进了。
2018 年初,金智勋很快便重现了1999年发现的痕量超导现象。这一次,他卯足了精神,决心不再让这个鬼魂在眼皮底下溜走。
他不断打磨实验,不断放大这个倏忽即逝的信号。
但这个信号太微弱了。
它是什么?它看似是图表上的一个微微抖动,但却是某个真实发生的神秘事件在现实中的隐约回声。
金智勋就像是宇宙中的马可波罗一样,蒙着眼睛,在未知的大海中探索新的疆域。无数次的实验里,他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一次又一次地倾听ESR的回应。数据时好时坏,他距离真相时远时近。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此时的金智勋在理论指导下,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方法来筛选和搜索。但材料的排列组合如同茫茫大海,找到室温超导体如同大海捞针。
理论也只能止步于此。
2020年,新冠席卷全球,实验室因疫情而封锁,大家如同被囚禁在大海上的孤岛上一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
在封锁期间的一个早晨,金智勋在图表上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峰!他为之一振——这是幽灵的影子第一次被确切地记录!
他不断测试。
但奇怪的是,用同样的材料,在同样的环境下,他却怎么也无法重复这个结果。
宇宙仿佛开了一个玩笑。这怎么可能?
金智勋不断翻看实验笔记,精确重复这次异常测试的方法,但没有发现任何结果。
不过,金智勋有个好习惯,他在每个样品进入熔炉之前和之后,都会进行拍摄记录。
他检查了实验室的录像——功夫不负苦心人,他终于发现了异常的蛛丝马迹——出炉的石英管中,有一个出现了一道裂纹。
金智勋疑惑,难道,这就是召唤幽灵的咒语?
他仔细查看视频,发现自己在将试管从炉子拿出转移到秤上时,手肘不小心撞到了桌子,微微磕碎了试管。
此时,金光再现,醍醐灌顶。
金智勋意识到,在铅磷灰石结晶过程中的某个微妙时刻,需要引入氧气来改变正在形成的晶体结构!这才是重复实验的关键!
至此之后,实验进展飞速。
三个月后,Qcenter经过1000多次实验,终于捉住了这个困扰团队 20 年之久的幽灵,成功将其封印在结晶里。
现在,你可以把它握在手里,它可以在磁场中半悬浮,如同一块魔法石。
LK-99的抗磁性表现李石培欣喜若狂。
李石培和金智勋从各自的姓中取出一个字母,用LK-99来命名这种新材料,以纪念1999年发现的痕量超导。
LK-99化学结构示意权英完惊呆了。他如梦方醒,开始试图从物理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他一开始就不相信崔东植的超导理论,不相信一维超导理论能够解释实验现象。权英完明白,现在自己比其他所有科学家都领先一步,如果他能最先弄清楚背后原理,诺贝尔奖也将有他一份。
这导致他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发生了直接冲突。
此时,成果亟待发表,而团队分裂。新的困扰又出现在面前。
Qcenter没有足够的资金和设备进行更加全面的测量。这种超导材料变成普通材料的临界温度非常之高,甚至超出了普通设备的测量范围!
终于,2020年,团队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一篇论文投给《自然》杂志,希望能够获得编辑青睐。但不幸地是,稿件很快就被拒稿——这个投稿时机不是太好,罗彻斯特大学的Ranga Dias刚刚被揭穿室温超导作弊。而权英完则认为,拒稿的原因是因为文中崔东植的一维超导理论不够完备。
在一番讨论后,大家认为,论文必须要有更权威的教授参与才能发表。而恰好此时,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的金铉卓发表了一篇超导论文,于是,大家本着都是韩国人的缘分,开始尝试联系金铉卓教授。
而金教授表现出一个主流科学家的正常反应,委婉地邀请他们到美国进行实验。
李石培当然明白,这意味着只有把LK-99确切地展示在金铉卓眼前,他才会被说服和打动。但疫情的封锁,让任何跨国的交流都举步维艰。
团队只好放弃幻想,开始申请专利,写新的论文。
疫情大大拖缓了Qcenter的进度。
李石培让团队专注于后续研究,比如LK-99的气相沉积制备,后期如果大规模应用,在电子生产的流水线上必须完成这一步骤。权英完则在 2021年底向大学申请了休假,全力专注于理论研究。
Qcenter并没有完美的理论来解释LK-99为什么会起作用——整个实验过程非常苛刻。实验粉末必须用研钵和研杵均匀混合,颗粒必须完全均匀。如果购买了预先混合的粉末,或者没有使用研钵和研杵,甚至从炉子移动到冷却站的速度太慢,都将会导致结晶失败。(这也许是最近全世界的实验室都未能复现结果的原因)
而此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偶尔可以在石英管离开熔炉的某个玄妙时刻,通过快速打破试管来制造这种神奇的浮石。
这个人就是金智勋。
时间流逝,韩国的疫情管控开始松动。美国的金铉卓教授飞越大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LK-99,他立刻被这种神奇的材料打动了。超导研究在此刻终于迎来了重大的转机。
在金智勋的帮助下,金铉卓开始能够在美国独立复制LK-99。这种材料的产量很低,大约10次制备才有一次偶然的成功。
后续如果要充分研究这种物质,Qcenter还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但金铉卓的加入,也让团队结构发生了变化——权英完被边缘化,分工变得不太重要——只是负责SQUID的测量。2023年3月,在一次激烈冲突后,权英完被Qcenter解雇。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最多只能有三个人分享,而李石培和金智勋必然占据两个名额,权英完知道,金铉卓和自己只能有一人上榜,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希望变得十分渺茫。
7月22日早上7点,权英完在arXiv上抢先发布了第一篇论文。虽然此时LK-99的研究并不完善,过早发表论文并不明智,权英完应该是试图作最后一搏。
很快,我们看到,金铉卓在两个半小时后发表了一篇数据更为详实的论文——当然,这篇论文里没有权英完的名字。
至此,一场科学界的宫斗大戏,徐徐拉开了帷幕。
【2】@崔庆龙_
在经济上有消费降级,而在精神上,人也存在行动降级,行动降级反映的是心理效能的波动式下滑。而行动降级一旦开始,人就会逐渐变得虚弱,直到卡在一个低点上成为稳态,而且它很容易导致抑郁,因为它是低活力的,我以前说过,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所以任何让你丧失活力感的事情,都会让你离抑郁更近一些。
举个例子,今天你打算好好读一本书,看了不到5分钟后,你觉得看不下去,顺手拿起手机开始刷短视频,结果一刷过去了1个小时,这时候一部分人可能会重新拿起书本去看,倘若看书不是一个强制性的要求,很多人大概率会选择明天去看。如果第二天你还是重复了同样的行为序列,那么这种虚弱感就会得到一次巩固,慢慢的,你会发现看书这件事逐渐消失在你的生活里了,因为当下有太多舒适,不用费脑,费力的选项。
当然,如果你实在看不进去书,也不该去勉强自己,另一方面来讲,你的替代选项,也可以是其他事情,而不是从能力水平10的事情瞬间跳跃到1。我一直认为所有需要“刷”的行为,都不能过量使用,它一定会影响你的心理状态,一定会降低你的活力水平。在这种生活模式下,很多你原本做起来轻松的事情,慢慢你就做不了了,它发生了一种类似于挤出效应的过程——你行动的方式不仅仅在影响行为,也在建构着一个和它相匹配的生活模式,以及相对应的心理环境。换言之,很多不好的习惯,都会在你的一个常驻行为中配套性的产生,这其实是一件非常需要警觉的事情。
这部分我改天想从一个社会背景的角度去分享,低活力在今天之所以这么常见,就是因为生活中充斥着那些唾手可得的在这一活力水平下可以做的事情,它们以看似带来快乐,照顾一个人情绪的方式,把一个人限制在它们所期望的心理状态下。但其实这种“舒服”时间久了以后会非常不舒服,因为它始终在剥夺活力。
另一方面来讲,这些事情之所以这么常见,就是因为生活online对很多人来说不存在普通模式,在放弃困难模式(卷)后,只剩下一个试玩选项,在这个试玩过程中,人很难带着价值和意义回馈参与其中,缺失了这些要素,活力感就难以稳定生成。我们也可以说,游戏的普通模式在今天对很多人是隐藏起来的,需要一种非常独立和审视的自我价值体系才能构建起来,而且它是高度个人化的。换个说法来讲,今天的游戏模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忠于自己的程度,一个人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游玩体验,就越是能避开那些失效的集体规则,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
【3】宝玉xp
这幅漫画描绘了一种轻松幽默的场景。男子看到女子独自靠在树上,感到奇怪,于是走过去问她为什么看起来那么孤独。他的话语中带有一些调情的意味,称呼她为"cutie"(可爱的人)。然而,女子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她说她过来是为了放屁。这个回答打破了男子原本的浪漫期待,带来了一种反转的喜剧效果。这幅漫画可能是在讽刺那些过于直接或者尴尬的调情方式,同时也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我幽默感。
【4】@玲玲Peter和四只猫
昨晚无意中刷到一个妈妈发的试管婴儿后遗症,口气平静,但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无尽的后悔和绝望。
由于缺乏性教育和基本常识的教育,再加上千百年的性羞耻感的驯化,造成女人在性领域的话题是不闻不问和羞于开口,制造了一代又一代的女人在无知中把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健康,自己的生殖系统当小白鼠在生活中做实验,等到代价产生才悔不当初。
很多女人依旧不知道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的决定性作用在于精子质量的好坏,精子质量决定了受精卵的质量,这就是为什么自然界的雄性哺乳动物是种群中通过撕咬打斗打赢的那一只,是种群中最强壮的那一只,只有证明最强壮的雄性才能获得交配权,才有把基因传递下去的资格。
而我们的很多人类女性作为自然界最高的生灵之一,连优胜劣汰的意识都没有!
哪怕再劣质的精子(久坐缺乏运动抽烟喝酒熬夜各种隐形疾病传染病的男性群体是普遍的)都要强行损害自己身体的健康,来给自己肚皮上打上几百针,不惜用小臂长的取卵针来伸进自己身体,去强行用“科技”保本应该被自然淘汰的劣质基因。
她就是不知道换个男人,就是不知道结婚之前如果自己想要孩子就让让男方去做下精子存活率检测,去做下全面的健康体检,她们没有这个意识,她们只会拿自己的身体去经历流产,刮宫,保胎,她们不知道把自己身体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哪怕不生也好过配合那些把自己当生育器具的人践踏摧残自己。
而那些违背自然规律强行“逆天而行”的行为,就跟赌博一样,运气好的用自己身体健康的代价换一个健康的孩子,运气不好的,就跟这个发帖的姐妹一样,不但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孩子,让他一生下来要跟各种病痛孱弱为伍。
展开说一下
我现在回想起18岁在县医院妇科实习的那时候,想起那些在带我实习的妇产科主任那里愁眉苦脸捂着小腹来陈诉病情的妇女们,她们要么是多次人流,最多的七八次,造成的盆腔炎,要么是慢性尿路感染,要么是上环流血的,要么是宫颈炎,各种阴道炎,滴虫,还有被传染的性病,我的主任会跟她们说你要让男人一起来治疗,男人不治你一个人治没有用。
你要让男人洗澡,要把包皮翻过来洗,要洗手,要让男人带套,你最近不能同房……但是她们几乎好像是培训好的口径一样,包括今天还是一样,一问回复就是:他不愿意……
![[微笑] [微笑]](https://face.t.sinajs.cn/t4/appstyle/expression/ext/normal/e3/2018new_weixioa02_org.png)
她们想都没想过去男人那里争取,更加没有想过自己完全根本不需要男人,只会怪自己命苦,只会日复一日的忍受各种病痛……
让我想起那个第一个老婆宫颈癌死掉,第二个老婆又宫颈癌死掉的新闻,好像死再多的女人,一些女人就是看不到自己的身体??都想不到维护自己的生殖系统免于病毒细菌高危HPV的侵袭?想不到自己眼前的这个男人才是自己人生灾难的源头?
我有时候都震惊那些妇女的“忍”,包括我身边的七大姑八大姨,村里的妇女,我母亲八卦起她们这个切子宫,那个大出血,那个什么奶奶拧东西子宫就会从阴道口掉下来,谁有什么什么妇科病起来滔滔不绝,我小时候都好奇村里为什么那么多长年面色苍白的妇女,包括我母亲自己一边八卦她们,自己在生我的时候没有用剪刀侧切,直接被接生婆用手撕开会阴,此后也没有缝合,在这种伤口敞开生了肉芽的背景下,还生了我两个弟弟,两次生产当中没有一个医护人员剪开肉芽帮她缝合一下,40多年来,她有便意就要立即马上去,不然就会拉到裤子上,撕开没有缝合的括约肌根本约束不了大小便,40多年,她就这样活在羞耻感中,滴滴答答,裤子上黏着屎尿过来的,40多年……我成年后三番四次想要带她去医院去做修复,都被她拒绝了,说丢人,死活不愿意……
她这样的妇女,千千万万。
我今天对我母亲的感情里,母女的情感都是浅淡的,她把自身生命中的那些屈辱化成的愤怒全部给了我一个人,我在她的辱骂贬低殴打中长大的,时至今日我选择原谅她,接受她,并且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不是因为她是我妈妈,更多的是一个女人对另外一个女人的同情。
就跟芭比成为真正的女人后去的是妇产科一样,我们的女人是时候要把身体的全面失权,身体防线的溃败(从小就没建立过,除了父母对身体的非打即骂,是个人都能来摸自己的孩子,“父母”还把这些看着是对自己孩子的喜爱,可悲可叹)重新拾掇起来了,是时候要明白生育的代价再去做选择了,是时候不要再拿自己的身体去做小白鼠了去承受那些滴滴答答的病痛了,是时候要认识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身体,明白那些无时不刻提醒你让你无法放松的身体带来的不适感才是真正削弱你让你一弱再弱的源头。
主宰命运从主宰自己的身体开始。
【5】木遥
谁能想到在百忙之中还能腾出手来按死 app 独立开发
真是令人暖心啊
【6】霜叶
其实禁补课这种事,家长的选择是可以分析出来的。
比如这次如果杭州的补课被网红举报干掉了,会咋样。
【注意一个大前提,也是客观现实:高考的录取其实不是比分数,而是比省内排名。】
禁补课的情况有两种:
1、杭州不补课了,浙江其他地方继续补课——杭州孩子歇逼,浙江其他孩子笑死。
2、杭州不补课了,浙江其他地方也被举报,也不补课了——浙江所有孩子回到同一起跑线。
然后家长的选项:
1、家长都听话不补课了——理想状态,但孩子想超车难度加大。
2、一部分家长听话不补课,另一部分家长继续偷着补课——不补课的吃亏,补课的赢,但补课花钱可能更多。
3、家长们都不听话,都继续偷着补课——和原来一样,但花的钱更多了。
由此可见,对于杭州的家长来说,不论禁不禁补课,继续补课都是最优选择。
对于浙江省杭州之外的家长来说,不论禁不禁补课,继续补课也都是最优选择。但如果只禁了杭州的,杭州之外的家长可能不用增加补课花费。
其实这就是博弈论的应用啊……
【7】水片
原来杨德昌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一个西门町跑片小弟被解聘后抱着一盒电影拷贝逃亡,开启他反抗成人世界的旅程的故事。结果他回到故乡发现自己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那部电影仍然在许多戏院放映,而他却在逃亡途中成长了。
剧本中详细描述了一些光影变化和细节,甚至又在印刷好的剧本上用钢笔添加了一个火车站月台的留言板,上面是一个少女写着:“我走了,不用再来找我。”之后留言板上的字会有变化:“你留着那句话,没有被扌”最后一个只写了一个未完成的字“扌”。
这个故事叫做“略有志气的少年”,在这次大规模的回顾展中有一个单元用了这个名字。那个紧紧抱住一盒电影拷贝,但是无法改变世界的少年应该就是杨德昌当时自己的心情吧。」
【8】@李小呼噜
很多年轻的朋友备受打工困扰,上班如上刑。在此我提供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建议生个孩子。
你的工位从此就是世外桃源,惬意、悠闲、宁静。
上厕所的时候竟然没有人在外面哭着拍门。
滚烫的咖啡竟然可以堂而皇之地放在桌面。
离开三分钟去接个电话,回来一切如旧,天呐,它们像被魔法封印了——你的电脑还摆在那,屏幕上还是那个文档,圆珠笔便利贴指甲刀唇膏小盆栽,样样纹丝不动。
假如想吃点零食,在你的工位是完全合理的,绝不会有人冲过来抢夺并把果酱抹在你的头发上。
你甚至不需要背着五斤重的托特包在烈日下奔跑。你可以在空调房里站着,甚至坐着与人对话。
同事竟然可以熟练使用中文交流,而且不用大吼他们就能听见。
人际交往的冲突极限也就是“这个需求做不了”,他们不会哭,不会尖叫,也不打人。
同事们个个都能照顾自己!他们饿了自己找饭,病了自己吃药,困了自己睡觉,上完厕所自己擦屁股,每一样事,是的每一样事!他们都能自己做!
而你,只要日复一日享受这样的悠闲假期,他们每个月还会往你的账户打钱!
如果这不是福报,我想象不出什么才叫福报。
【9】犹太人
@你们快开学:列宁也是犹太人?!
陆大鹏Hans
一般认为,列宁的外公是犹太人,所以才会有Blank这样的东欧犹太人的德语姓氏。历史学家Yohanan Petrovsky-Shtern认为,列宁的犹太血统是板上钉钉的,并且苏联官方极力掩盖这一点
广告
【10】#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此刻正式上线网飞, 导演程伟豪发文:
鬼家人的劇本寫了三年多
電影從製作到上映又花了一年多
在超過至少1500個日子裡
同婚法從公布到正式通過
然後疫情開始衝擊著我們習慣的生活
原本感嘆情路坎坷的單身編劇夥伴
不但交了男友 還懷孕成了母親
世界雖然劇烈地變化
但還是很多不變的東西仍然存在
刻板印象還在
但我們已懂得努力撕掉標籤
試著理解陌生對立的另一邊
試著找到撫慰彼此的力量
還有一個也是不變的
就是不管你性向性別怎樣
在愛的面前我們都是一樣的
謝謝海內外優秀的合作夥伴
基於對電影的喜愛
努力讓更多人看到我們的電影
你們是親愛的對象
鬼家人在海外好多戲院上映也走了好多影展
收穫了各地的家人
無論是各地優秀的戲院票房表現
或連續獲得三個海外影展的觀眾票選獎
😂😂😂
紐約亞洲影展甚至首次連加兩場
最終有600多人在紐約看到我們的電影
嘿 我拍電影就是要給很多觀眾看的
也更謝謝你們讓我知道
這部電影在嬉笑落淚之餘
走出戲院還可以帶走一些什麼
8/10之後
希望全球更多觀眾一起成為我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