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695】沙漠上长不出大树

xilei 发布于 2023-2-21 16:50:00


【1】@胡锡进

美国总统拜登周一到基辅了。这预示着乌克兰和俄罗斯将有更多人死亡。
拜登的这次访问很神秘。美方早已公布了他星期二访问波兰的计划,人们猜测他是否会到波兰后择机突访乌克兰,但是他却用了障眼法,在访波之前就把他真想做的事办了。白宫周日晚上发布了一份公开的总统周一日程表,显示总统仍在华盛顿,晚上将启程前往华沙。而在那个时间点,拜登已经秘密飞到了半个地球之外,到达波兰。他从波兰改乘普通火车前往基辅,那样做被认为更加安全。结果是当人们在盯着拜登访问波兰之后的行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把对基辅的访问秀挪到了之前。
这种秘密访问对美国总统来说是最“出彩”的,支持民主党的美国主流媒体立即进行渲染,对比了2003年小布什在感恩节时突访伊拉克美军兵营和奥巴马2010年秘密前往阿富汗美国兵营劳军,并且强调了拜登的这次访问“更加危险”,因为访问现场“没有美军的保卫”。而实际上大量欧洲领导人已经为拜登的这次表演秀趟了路、试了水,证明了政治人物访问基辅的安全。俄军虽然不断攻击乌克兰各地的基础设施,但他们迄今没有把访问基辅的任何政治人物作为打击目标。威胁美国总统的安全,这尤其不太可能成为莫斯科的冒险。
老胡前面说到,乌克兰和俄罗斯要死亡更多人了,这可不是胡诌。拜登在基辅宣布美国将提供5亿美元额外援助,该一揽子计划将包括更多军事装备,其中有火炮弹药,以及更多的标枪导弹和榴弹炮。拜登的访问将让停火变得更加渺茫。
这次突访正值乌克兰战争爆发将满一周年,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欧洲希望结束战争的呼声渐高之时。俄罗斯经过补充兵源后,被广泛认为重新拥有了在春季发动攻势的能力,西方支持乌克兰取胜的希望一时间更遥远了。拜登此时出现在基辅,意在鼓舞乌克兰斗志,同时提振欧洲盟友的信心。越来越多欧洲人愿意看到谈判的开启,但是拜登这么一来,把更多的军援摆到桌面上,相当于督战,堵住了局势通往谈判的路。
现在最不怕乌克兰战争拖下去的是美国,它不过是多提供一点军援,但是死人的是乌克兰,经济环境被蚕食消耗的是欧洲,更多经济要素会逐渐流向美国。华盛顿还能因此把安全上更有求于它的欧洲盟友攥在手心里,所以拜登政府不会要围绕这场战争的妥协,它有足够多的杠杆鼓动乌克兰为“解放所有领土”战斗到底,推动盟友为“永久消除俄罗斯的威胁”而争取一个全面的胜利。
所以在这个重要关头,拜登来基辅“御驾亲征”了。

 

 

【2】地时间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陆军少将姚云竹出席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谈到当前全球的核武器问题时,姚云竹表示,在理解“核秩序”时,应该小心谨慎,不要认为是在“民主的核武器”与“专制的核武器”之间二选一,而是要思考核武器与整个人类之间的关系。

 

【3】庄时利和

有朋友问拜登用的过敏性鼻炎的那两个药是啥。

顺便把其他三个药也简单说下。

拜登的体检结果和具体用药详见昨天写的微博(微博正文

1. 阿哌沙班:抗凝药,药物名Apixaban,商品名Eliquis,来自辉瑞和百时美施贵宝。
(注:该商品名指拜登所用药物,同样成分药物在不同厂家有不同商品名,下同)

拜登患有非瓣膜性房颤,房颤(心房颤动)的危害之一在于改变心脏内血液的正常流动,产生涡流引起附壁血栓,而血栓脱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大脑的话,可能会出现脑梗。因此房颤病人的中风(卒中)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需要规范检查和治疗。

但并不是说所有房颤患者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临床上有几个评分系统分析卒中风险,以评估是否需要用抗凝治疗。

具体用药方面,目前有一些大型临床研究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不劣于、甚至优于传统的华法林。2021年一项发表在JAMA的研究表明阿哌沙班的临床出血风险和缺血风险低于利伐沙班,可考虑作为房颤患者的首选抗凝药物。

阿哌沙班于201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2017年已纳入医保。

2. 瑞舒伐他汀:调节血脂,药物名Rosuvatatin,商品名Crestor,来自盐野义和阿斯利康。

拜登患有高脂血症,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主要的调节血脂药物,主要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具体来说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来达到调节血脂的目的,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风险。包括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都是这类药物,但是不同药物的半衰期、亲脂性和代谢途径等有较大差异。

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血脂基线水平、心血管基础病情况选择适合的他汀类药物(或其他降血脂药物)。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他汀类药物与西柚(汁)有冲突,包括辉瑞Paxlovid用药期间这些他汀类药物需要减量或停用。

瑞舒伐他汀于2007年在中国获批上市。

3. 法莫替丁:减少胃酸分泌,药物名Famotidine,商品名Pepcid。

和其他替丁类药物一样,法莫替丁是一种H2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通过阻断壁细胞的H2受体,可抑制基础胃酸和夜间胃酸分泌,在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应激性溃疡以及反流性食道炎等。

目前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拉唑类药物)是最主要的治疗消化道溃疡药物,两者的抑酸能力、副作用和价格有所差异。有朋友问拜登为啥不用奥美拉唑而是用法莫替丁,我个人猜测可能是跟白宫医生担心长期使用奥美拉唑提高骨折风险有关,尤其是拜登这样的高龄老年人,几年前右脚还有骨折过。

法莫替丁于198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有不同的制剂,法莫替丁片是非常常见的OTC,已纳入医保。

4&5 Dymista喷鼻剂、盐酸非索非那定片(Allegra)

这两个药放在一起说,因为都是治疗拜登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Dymista喷鼻剂含有Fluticasone(丙酸氟替卡松)和Azelastine(盐酸氮卓斯汀)两种成分,前者为鼻用糖皮质激素,后者为鼻用抗组胺药,用于治疗6岁及以上人群的季节性过敏性鼻炎。而Allegra(盐酸非索非那定片)来自赛诺菲,属于新2代H1受体拮抗剂(有些分类归为第3代),可有效缓解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眼痒、流泪等症状。相比于以往的抗组胺药,盐酸非索非那定片的中枢镇静作用更加轻微。

Dymista的两个成分有一定的互补作用,在3期临床试验中一共分为4个组,Dymista组、单用两个成分中的任意一个组以及安慰剂组(共2200名过敏性鼻炎患者),研究结果表明Dymista组的rTNSS(反射性鼻部症状总评分)减少程度显著优于另外3组。

Allegra在中国已经获批上市,用于12岁以上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和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另外也有其他品牌的盐酸非索非那定片获批。Dymista喷鼻剂在中国已经完成了3期临床试验。

以上就是五个药物的简介,都是很常见的药物。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所有的药物都有其适应症范围和禁忌症人群,具体用药应当遵循医生建议。

 

【4】牛津-小裁缝

每当和很多高中学生的家长或者高中老师聊起来,我都觉得中国的中学地理教育真的很尴尬,各版本的教材我都看过,基本属于大杂烩性质的地学知识大集合。包括地质学、生态学、大气学、海洋学再加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知识。这就造成高中地理和大学之后的地理学缺乏深度链接。而地理知识和地理学实际上完全两码事。就像你把数学物理的公理定理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你的数学和物理不一定好一样。

和国外的同阶段比,我们的教材因为过于追求全面,而缺乏深度,第一是导致知识碎片化,学生很难形成对地理学的本体论认识;第二,造成在分析能力和逻辑思辨的培养方面是缺失的。中学地理没有一个整体性的理论框架支撑,太散漫了,这方面中学的数学物理甚至历史这样的文科都强很多。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觉得还得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启发学生分析问题抽象思维的能力,加强归纳论证和演绎推理。比如最近洪水山火干旱引发的气候变化的思考、沙尘暴、大数据、中国高铁网络的形成、同城化、人口流动、城市收缩、劳动力迁移、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热点问题。

 

【5】@钛初有矇與夢

好不错。看见一个对ChatGPT修桥而不是建墙的例子。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哲学系的启蒙运动盛期课程作业:(1)向ChatGPT正确提问,生成一篇卢梭《社会契约论》的摘要;(2)对生成的摘要文本作批判性评价;最后(3)汇总一篇核查过的文本。

@荆豆地:挺好的,很多本科生的作业确实不如ChatGPT写的,直接靠它作弊,不如对照着看看,多想想自己到底差在哪里,也算是一种正确的使用工具。

 

 

【6】光远看经济

沙漠上长不出大树,这是常识。
沙漠要变成绿洲,要长出参天大树,必须改造沙漠,必须有小草,小树,小灌木,慢慢的,才会行成大树长成的环境,慢慢会变成森林。
当然,你也可以不承认这个规律,在沙漠里搞几棵大树,耗费巨资每天给浇水,但是,只要一场暴风,树就会倒下。
芯片也好,足球也好,都是这个道理。
重要的是培育基础和环境,而不是在没有改造沙漠的情况下想着长出大树。

 

【7】庄士敦在《儒学与近代中国》里讲过三个故事,是他从“一位中国贵族”(孔庙世袭监护人)那里听来的,分别讲李自成、太平军、蒙古军进入山东,都四处烧杀劫掠,甚至血腥屠城,但到了曲阜孔庙,前两者却俯首鞠躬,磕头跪拜,蒙古人在孔子墓前也放下了屠刀。庄士敦说,1911年以前,“人们普遍相信,不论多么野蛮的手,也不会或不能玷污曲阜伟大的孔庙,但这个信念在1911年革命和民国建立之后却被无情地击碎了。”可惜庄士敦只活到1938年,他要是多活三十年,能看到更热闹的场景。

 

【8】@娱综小玩家

《国产凌凌漆》中有这样一幕:“闻西”手提菜篮,在猪肉摊前与周星驰接头。
据“闻西”扮演者罗家英回忆,这场戏其实临时修改了剧本,当时,拍这场戏时,周星驰一直不满意这段戏的喜剧效果,来回试了几次,依旧觉得缺乏笑料。
后来罗家英建议,不要普通的走路亮相,以他曾经演粤剧时,跑圆场的小碎步方式登场。此般改动周星驰虽还算满意,但还是认为差了点意思。
此时,一旁的“如花”李健仁突然开口,他认为路面过于干净,建议在“闻西”小跑的途中倒上一滩水,让“闻西”经过时,溅起一朵朵小水花,添加一定的视觉效果,同时此般改动,也更加的符合市场的真实环境,令该场景更加的生活化。
结果当再次重拍后,周星驰与李力持一同看回放时,两人都忍不住笑出声,不过,能在开篇给予观众此般笑点,罗家英与李健仁可谓是功不可没!
不知道各位还记得这段情节吗?

 

 

【9】王磬

也说说上野千鹤子。

关于那条视频、以及后续的另一条视频,这两天已经有很多刷屏的讨论,不想再多说。互联网会把许多东西都搅成浑水,但如果能以此为契机,让中文读者对上野老师的研究产生兴趣,并去认真读一读跟东亚女性主义有关的书,倒是件不坏的事。

中文世界里,上野千鹤子被人知晓是比较晚近的事,得益于近年来她的一系列著作出版了中译本、以及几年前一场被自媒体广泛转载的东京大学毕业典礼发言。但在日本,她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她是日本在战后近七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学者,也许没有之一。

性别困境、特别是婚育的困境,固然是她的核心关切。她对于女性日常困境的诸多精辟描述、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让即使是不熟悉理论的普通人们也能感到共情。但她并不止于此。

她的学术研究和社运经历,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战后历史。她有一套完整的论述体系。这套论述所产生的力量,影响了日本、甚至是整个东亚社会。她应该、也值得被放在更广阔的语境之中去理解。

上野的历史地位之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开创了日本的“性别研究”。她创立性别研究的历史也是一部日本的战后社会发展史。

1948年,上野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是医生。她后来形容父亲是一个“彻底的性别歧视者”。父亲对她的哥哥们抱有极高的期望,但只把女儿看作是一个“宠物”。她后来回忆,虽然她在兄弟姐妹中成绩突出,但她唯一的朋友是她的书和狗。上野父母的婚姻并不幸福,母亲因为担心离婚的后果而一直留在这段不幸的婚姻之中。后来,上野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描述为“万恶之源”。

1967年,上野没有进入当时更流行的两年制的女子专科学校,而是选择进入京都大学学习哲学。但她的学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博士毕业后,她加入了一个智库,后来在不同的学校里担任过讲师。1993年,在被其他许多大学拒绝后,作为一个激烈的女权主义学者,她收到了东京大学的邀请。

日本战后的社会思潮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从不加批判地译介西方理论、到批判性地看待西方理论、再到结合日本当下现实提出理论创新。每一阶段中,上野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上野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女权理论译介到日本知识界的学者。但很快她就意识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研究领域的不足。如果完全依附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性别”与“阶级”两者中,会优先考虑“阶级”。性别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只要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消灭了“阶级压迫”,女性就会获得解放。所以女性应该与男性一起,投身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

但上野在实践中发现,革命中的男性和父权制下的男性其实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虽然他们的头脑中是革命者,但他们的身体完全是父权制的。她常提起自己在大学期间参加京都大学学生组织“京大全共斗”游行的经历。男性的学生活动家有双重标准:在外头是“革命家”,回到家里就成了“大丈夫”。许多参与游行的女性后来成为了男性学生领袖的女朋友。那些男性“战友”其实并没有把女性当作“战友”,而是仅仅看作“女人”。“无产阶级的解放”也因此变成了无产阶级“男性”的解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上野学术研究的重要特点。上野指出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阶级中心论对女性受压迫问题的遮蔽,并引入了弗洛伊德理论加以补充分析。上野认为,“父权制”与“资本制”这两个辩证关系的变量,分别作用于家庭(私人领域)和市场(公共领域),对女性造成了“性别”和“阶级”的双重压迫。她通过“主妇研究”,引入“无偿劳动”的概念,使家庭领域的照料、家务等女性一直承担的劳动变得可见,并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她的代表作之一《父权体制与资本主义》。

上野女权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面向,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补充了对于民族国家的批判。她认为,民族国家这一变量与资本制同属公共领域,作为民族国家的日本对女性的压迫是具有父权色彩的。她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关注韩国慰安妇议题,批判日本的军国主义。

前不久在接受中文媒体采访时她也格外提到:“我也希望中国人民能了解,在战后的日本,反战和平观念一直深入人心,日本不仅有受到战争重创的被害人意识,日本给亚洲人民造成巨大伤害的加害人意识也非常强烈。”

她的特殊之处还在于,身处父权压迫深重的东亚社会,她走出了一条与欧美女权主义者不尽相同的道路。

上世纪留七十年代的日本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并非欧美的舶来品。与当时的学生运动一样,它与欧美几乎是同步展开的。但与西方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先行”不同,日本的运动是最早在学术机构之外发展起来的,参与运动的女性大多并非身处学术世界。上野等少数学者便承担起了理论建构的重任。她积极引进了当时西方流行的理论,很快又洞悉到西方概念的不彻底。她结合日本的语境,提出无偿家务劳动、再生产方式等概念,不只提高了对日本当下问题的解释性,也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完善。她还重视跨国的联动,关于慰安妇的研究使得亚洲女性超越国界的对话和共同运动成为可能。

上野研究的范围极广,性别领域几乎没有她未涉及过的话题。她格外强调学术研究的“可用性”(accessibility)和易懂性,她反对教条主义,强调日常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即政治。她在采访中曾提过:最初的女性解放运动领袖,大多是被男性学生运动家背叛的新左翼女性运动家。当时那些男性同志的目标是革命,而革命是遥不可及的非日常世界,为了那个世界,要牺牲当下的日常,牺牲自己,为革命献身,可谓一种男性运动的英雄主义。女性对此提出了批判。自己每天要吃喝,有了孩子还要抚养,育儿时片刻不能离开,这就是日常。所以牺牲日常不是实现非日常的一种手段,如果日常不能得到解放,那么遥不可及的非日常的革命更不可能成功。于是,日常成为战斗的中心,女性解放运动者们要求男性将战场从非日常转向日常,比如“谁在替孩子换尿布”的论争。

作为一个知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上野的社会关怀也并非全聚焦在性别议题上。她近年的学术研究关注对老人的照护,并写就《一个人的临终》等作品。她也时刻保持对权力的反思,她反对为安倍晋三举办国葬,反对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在一次演讲中她提到,“有人说现在取消已经太晚了,但我们的责任是将我们的反对记录在历史上。”

她这一生应该被我们以更深刻的方式记住。如果我们对她的理解,仅止于“终身未婚未育的女性也可以活得很好”,或是只停留社交媒体上流传的只言片语的女权金句之中,那我们就真的辜负了她们那一代人的探索和抗争。

(注:我并非性别研究学者或日本研究者,匆忙下笔难免疏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几个主要的参考文献放在评论里了)

 

【10】@炎热的瘦虎

omg,我上次说ai可以取代很多心理医生。今天发现有人做测试,自己扮演一个丧母的7岁孩子,让chatGBT扮演母亲。
结果这个ai扮演得还挺好,很人性化,很有同情心。以后如果给ai一个身体,那么对于缺爱,缺聊天对象的人真的很有吸引力。
图片来自B站up主:Clement日记

 

 

来源:喷嚏网 搜集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