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402】汉服警察

xilei 发布于 2021-9-12 16:33:00


【1】@皇城根下刀笔吏

关于货拉拉事件的一审宣判,本来有点不太想聊,因为看了一下原博下的评论,基本都是男女对立的言论,感觉掺和这种事件,没啥价值。不过,想了想还是聊几句,算是公共博主的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在我看来,这个事件属于典型的平台内卷、生活内卷、特殊情况下个体之间的博弈和不信任,造成的偶发性悲剧。

假设央视报道的一审查明事实,都是真实的,则这个事件有以下几个要点,值得大家关注:

1、司机为啥不满?

司机的不满来源,比较简单,即认为这个女货主动作太慢,太墨迹,浪费了自己时间。

据报道,货拉拉规定40分钟内搬货,免费。从目前披露来看,这个女货主用了36分钟。在此期间,这个司机多次跟女货主提议,要求帮她有偿搬运,但被拒绝。

到了开始行车过程中,这个司机再次跟女货主提议,要求到达目的地后,帮助她有偿卸货,但是再次被拒绝。这个时候,这个司机开始变得相当不满。因为搬运上车时用了36分钟,而下车时可能会再次花36分钟,这么算下来,这个司机可能会白白花费1个多小时。

于是,在这种不满情绪的触动下,这个司机在行车过程中变得冷漠,态度不好,并且为了节省时间,寻找就近路线。由于这条就近路线比较偏僻,女生开始感到害怕,要求司机按照导航显示路径行驶,但遭到冷漠对待。

2、女生为啥恐惧?

从个案角度来讲,这个女生感到恐惧,是正常的。因为先前几乎用尽40分钟无偿等待的规则,已经让这个司机开始不满。在这种个体充分博弈的情况下,两人已经开始产生不信任。

而对于女生来讲,由于身体条件不如男性强壮,当看到身边司机开始开到偏僻道路上后,且多次提示遭到冷漠对待后,心里产生恐惧感是正常的。如果我们把场景切换到这个女生身上,当你知道身边的这个陌生男性,已经对你非常不满,同时又看到他将车开到偏僻道路,且多次阻止后没有结果时,心里是什么感受,可想而知。

所以,女生在万般恐惧下,选择跳车。

3、司机有没有错?

从情理上来说,司机没有特别大的错。我猜测这个司机不会是有钱人,可能也是辛苦养家的底层。对于司机来讲,当然希望乘客动作快快的。这样的话,他好拉完一单,接着拉下一单。多拉一单,对司机来讲,则意味着多挣了几十块钱。

所以,当司机看到这个女生动作如此之慢时,心里产生不满,属于正常反应。

4、女生有没有错?

从预定规则和当时场景来讲,女生也没有特别大的错。因为40分钟的免费等待时间,是平台规定的。女生只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规则而已,且在当时也没超过这个时间,算不上有问题。

而当司机开始走不同路线时,女生产生恐惧也是正常的。当时的时间是2月份的晚上9点多,正值冬天的晚上。太阳已经早早下山,如果路线比较偏僻,且司机经多次提示后拒不回应,别说是女生,就连是男生,在那种情况下,可能也会感到有些紧张,怕司机因为对自己不满,而搞出别的事情来。

5、40分钟免费等待的规则,有没有错?

我估计也不一定有错。对于货拉拉这种平台来讲,40分钟的免费等待时间,应该可能是通过大数据测算出来的。如果等待时间过短,可能会流失用户,而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则可能会流失司机。

所以,40分钟的等待时间,可能是用户和司机在大数据博弈下,所产生的“最佳”等待时间。

6、那么,到底谁错了?

人类社会最可怕的事情是,当悲剧发生后,你不知道谁错了。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把每个人的终极潜力发挥出来,让每个人为了生存和赚钱,榨干自己的每一滴血泪。在这种规则下,最倒霉的是议价能力最弱的群体。

这种悲剧,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发生。

因为如果这两方中有一方不是最弱势的群体,则这个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假设女生比较有钱,她可能就会选择让司机有偿搬运,从而避免双方矛盾的产生。而假设司机有钱,则他不会在意浪费这么一点点时间,从而也会避免双方矛盾的产生。

而恰巧的是,这两方都是最弱势的群体,都不愿付出额外的成本,都想在规则之中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市场经济的最残酷之处在于,最终可能导致底层互害。

当我们讨论内卷时,最受内卷迫害的群体,其实是底层。有钱人或中产,再怎么卷,也不会把自己命卷没了。但是,底层就可能把自己命卷没了。

最后,聊一下法律责任问题。

我没看到案卷,只是看央视披露的一审法院查明事实。如果事实为真,则这个司机确实有责任。因为对于司机来讲,保护乘客安全也是一项义务。当这个乘客对你产生明显恐惧之时,进行适当的解释,消除乘客的焦虑,是司机的责任。

而且,从常理上来判断,女乘客想要从窗户往下跳,应该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想必双方进行了多次的博弈和挣扎。司机有足够的时间,将车辆停下来,确保这个悲剧不会发生。但是,这个司机显然没有这样做。

他放任了女乘客跳车的发生。

所以,他负有一定责任。

当然,这个判断是根据央视披露的那一点事实作出的,不一定完全准确。因为案发当时应该会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证据在案卷中,没看到这些细节案卷,作出的判断有可能会发生偏差。

希望上面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案件,有所帮助。#货拉拉女乘客跳车坠亡案开庭哪些点值得关注# #货拉拉司机过失致人死亡案一审宣判#

 

 

【2】@写不出稿苏见祈


这件事网上的讨论已经不多了,但是在现实里,事情并没有结束。
因为那位“阳刚”的霸凌者,已经顺利地升入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我想,他新班级里那些同学的家长,最近应该都睡得不怎么安稳。

我们先来看看,他过去都做过哪些事情:

在音乐课上抓起一支笔扎进室友的手掌里,鲜血直流。

扇室友的耳光,摔倒室友,然后给他一脚。

在食堂吃饭时,把剩饭泼到室友的盘子里。

把室友的被子铺盖淋湿,让室友睡湿被子。

以及,把成绩同样优秀的室友的中考志愿改成最差的那个学校。
需要注意的是,最后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校园霸凌的范畴。根据行政处罚决定书,这个行为“已经构成非法改变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和应用程序,且属情节较重。”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样的一个人,会因为这一系列的恶行受到什么样的惩罚。

没有。
他没有因为以上的任何一件事,受到任何惩罚。

他被处以行政拘留六日的处罚,但是由于不满十六周岁,不送拘留所执行。
行政层面无法作为,那学校和教育系统总该有所行动吧?要知道在很多学校,在宿舍煮泡面都是可以处分的。
同样没有。
这个对同学施暴、违法了法律法规的许同学,被县里最好的高中录取,顺利开始了新学期。

在新的学校里,有人问他,有没有修改同学的志愿。
“没有。”他淡淡地回答。
他修改了同学志愿的行为是被公安机关认定的,但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后,他依然拒不承认自己的罪行,显然更无悔改的意思。

这就是法律对未成年施暴者“网开一面”的结果。

在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报到有五万多个转发。以我的经验来看,在新浪微博一个平台,这篇报道的阅读量就能达到两千万。

这上千万个新闻的读者里,有没有正在对同学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呢?
我认为大概率是有的。

因为做坏事的人,总是对和自己作恶相关的消息特别敏感,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担心自己受到惩罚的忧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所以当他们看到这个新闻标题的时候,一定会点进去,看看自己这么做可能的下场。

可是读完新闻之后,他们会长出一口气,一身轻松。
因为他们再一次发现,自己无须为自己的暴行付出任何代价。不仅无须付出行政和司法领域的代价,就连学校教务处的处分都不会有。

于是下一次,他们扇同学耳光的时候,他们把剩菜泼进同学的饭碗里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地高枕无忧。

我们经常说,孩子是一张白纸。
大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通常都会往好的方面联想,比如“一张白纸有无限可能”之类。
但这无限可能里,也包括由于道德价值观尚未成型而无法约束的, 绝对而纯粹的恶。

2019年1月,湖南娄底某中学,两个男孩踢球发生争执,13岁的严某某取刀捅伤了12岁的同学,伤者抢救无效死亡。

2018年12月,湖南益阳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持菜刀连砍母亲20多刀,致母亲当场死亡。

2013年12月,重庆一名十一岁的小女孩在电梯里摔打男婴,并将其扔下25楼。

2004年7月,黑龙江通河县13岁男孩赵力宝强奸14岁同村女孩后,没有受到刑事处罚。
重获自由的他随后持刀杀死了受害女生的母亲。

以上的桩桩件件,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堪称突破人性下限的凶残。可是这些“孩子”犯下这些罪恶的时候,看起来却毫无思想负担。
因为他们的道德标准还没有成型,他们要突破人性的下限,比成年人还要容易得多。

法律的制裁,让未成年的凶手畏惧事后的代价,是唯一有可能压制压制这种纯粹恶念的方法。
今天是信息时代,每个孩子都可以有手机,都可以看到新闻里同类事件的判例。

每一次未成年的凶手逃脱法律的制裁,潜在的凶手们就会获得安全感,就有更多潜在的被害人陷入危机。

我们的法律要保护的,是未成年的凶手,还是未成年的普通人?

最近一些媒体对于“阳刚”的推崇和对所谓“娘炮”的批判,无疑让校园里性格相对内向敏感的同学的处境雪上加霜。
其实在此之前,他们原本就是比较容易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群体,如今舆论公然把他们成为“娘炮”,更是给学校里的霸凌者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

当舆论偏离正轨,道德也无法制衡暴力的时候,唯一还能让霸凌者有所畏惧的,只有法律这个社会的底线了。
如果法律再对霸凌者网开一面,那么在校园里,这些人就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也不是没有能够保障受害人合法权益的处理方式。
云南建水女生被殴打事件中,参与殴打女生的16名行凶者均为学生,其中年龄最大者14岁,最小的只有11岁。

9月8日官方通报了处理结果,行凶者中的4名学生接受公安机关处罚和学校处分后,被转入专门学校就读,其余12名学生也在接受公安机关处理后,由学校予以处分。

这就是一次很好的处罚范例。
以对待成年罪犯的态度对待未成年的罪犯,才是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

如果温州市修改他人志愿的许同学也被转入“专门学校”,他应该就无法大言不惭地,连错误都不屑于承认。
今天和他同班的孩子和家长们,也就无须担忧班级里有这样一个,把笔扎进同学手心里的“孩子”了。

 

 

【3】勿怪幸

酵素这个词听起来高端大气,很有些现代的新鲜感。其实酵素这个词是日语词汇,中文中的现代科学包括医学的词汇几乎都来源自日语,偏偏酵素这个词没有用日语,而是用了另外一个词:酶。

学过中学化学或者生物学的读者对这个字应该不陌生。对,酵素就是那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酶。

翻翻中学教科书,对人体的酶的定义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本质上就是化学催化剂。生物酶还有几个特性:高效,特异,对反应环境敏感。
酵素的确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生物分子,绝大多数是蛋白质。酵素参与我们身体的包括消化,吸收,代谢,等等各项生命活动,至关重要。然而,酶只是生物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时候的触媒,或者说催化剂,本身并无任何营养价值,显然也不是营养素。

既然酵素这么重要,如果如酵素营养学所说,人的一生生产酵素的数量有限,那就的确需要补充。这几乎是酵素补充剂产业的理论基础。
然而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人体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酶,是根据细胞内DNA的基因序列随时根据需要而合成的,灵活机动,根据供需而提供的,是不可能生下来就定了上限,达到上限就不能再生产的。

酵素营养学还认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产生酵素的量逐年下降,人体的酵素,包括消化酵素和代谢酵素,都是由酵素前体改变而来的。而人生下来酵素前体的量就是一定的,根据需要而生产出酵素。所以随年龄增长,酵素前体被消耗,自然酵素也就逐年下降了。然而,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酵素是催化剂的一种,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自身的量是不变的。酵素的代谢不是因为参与化学反应而消耗,而是跟其他蛋白质一样完成工作后被降解的。既然本身的量不变,是如何会被生物活动所消耗,导致数量逐年下降的呢?所以这种理论根本站不住脚。人体的酵素的总量不是一定的,而是根据人体的需要随时合成的。酵素不过是蛋白质,是根据身体的需要通过DNA翻译转录而合成的。这一点上酵素营养学跟现代分子生物学完全矛盾,也没有丝毫的根据。也就是说,补充酵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

需要补充特殊酵素的是这些罕见的代谢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需要的是特殊的酶,通过食物或饮品补充是不可能起作用的。普通人体内不缺乏酶,补充更是没有用。

退一万步讲,既然酶不足能导致疾病,那么通过含有这些酶的膳食补充剂或酵素饮品,保健品能否预防疾病,缓解症状,强身健体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

为什么呢?
首先,酶是蛋白质,而且是特殊性质的蛋白质。蛋白质对温度,酸碱度敏感。饮品中的蛋白质经过高温都会产生变性,通俗的例子就是鸡蛋的蛋白,在煎煮之后蛋白都会变成固体的蛋白,失去了原有的结构,等到进入人体早已不是原有的蛋白质了,而酶一旦失去了原有结构,就失去了活性。其次,酶只对特殊的化学反应起催化作用。打个简单的比喻,酶相当于拼图中的某一片,只有在特定位置特定环境下起作用。从饮品或保健品中吃喝进去的酶相当于闭着眼睛从盒子口扔进去一片拼图,是不可能也没法保证它就那么准确无误的到达特定的位置发挥作用的。再退一步,假定酵素饮品中的酵素在喝下去之后,神奇的进入血液,神奇的被送到特定的位置,而且经历胃液强酸的洗礼还保持了原有的蛋白质结构和活性,仍然不可能有作用。因为卖给消费者的饮品在出厂前都需要按规定高温消毒,而酶作为蛋白质的一种,跟鸡蛋的蛋白一样,对高温极其脆弱,很快会失去活性,不再是原有的酵素了。也就是说,市场上贩卖的酵素饮品如果按照规定高温消毒了,那就不可能含有有活性的酵素。而未经高温消毒的酵素饮品,跟喝下去感染别种疾病的风险相比显然会是得不偿失。

再退一步,假定酵素保健品中真的含有活跃的酵素,那吃喝下去有没有可能发挥作用呢?
也不可能。
因为蛋白质我们人体是不能直接吸收的。蛋白质进入胃肠道后,作为大分子是没法穿过肠道进入血液的,必须在肠道被分解成氨基酸或者小的多肽才能吸收。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蛋白质相当于一座房子,氨基酸就是建房子所需要的砖块。我们的肠道没法直接吸收房子,必须完全拆散成一块块的砖,这些零个的砖块穿过肠道粘膜才能进入血液。而进入血液的砖块是不可能神奇的自我重新组装成原来的房子的结构的,而是成为跟普通鸡蛋被分解后的氨基酸一样,通过血液循环送到肝脏,被统一利用的。也就是说不管你吃下去的是高级的豪宅,还是一层的平房,到了血液中就都成了一块块的砖。而且形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只有20种,优劣跟来源没有关系,等于是这些砖的种类只有那么二十种,豪宅跟平房的砖头没有区别。

这样说,读者们应该很明白了。
1, 普通人不缺乏酶。
2, 酶的数量不是有限的。
3, 酵素饮料中没有酵素。
4, 吃喝下去了也吸收不了。
5, 酵素到了胃肠就被分解了。
6, 即便神奇的吸收了,也不会到达特定位置发挥特定作用。

 

 

【4】楚尚书

英国作家奈保尔在他写于1979年的游记《信徒的国度》里无情地断言,伊斯兰国家已经失败并将继续失败 。

他描述道,伊斯兰世界“感知到周围笼罩着另外一种新颖而强大的文明,一种他们无法支配的文明。他们只能不断排斥抗拒,同时,又深深依赖着这种文明。”  

何谓依赖? “巴基斯坦人感情上拒斥西方和西方人所倡导的普世文明。西方文明动摇国本,威胁社会秩序。偏偏西方文明同时又不可或缺,因为巴基斯坦需要西方人的机械、商品、医药、战斗机、移民侨胞的汇款,以及有望治疗缺钙的美国医院和能够提供大众传播硕士学位的美国大学。”

这样一来,就伊斯兰整个团体而言, “意即整个团体将沦为寄生虫 。寄生,却自居为主人,这就是虚伪。”

虚伪何以见得?“激进派的毛拉,大限将至就飞到波士顿治病;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誓言“横扫全世界所有国家,百战百胜”,使用的是法国造的战斗机……层层堆叠的虚伪,难道不是来自文明本身的缺陷? "

 

 

TACAT橘猫量贩 : 塔利班妇女大会,出现了一种之前未曾见过的新式袍子。
所以这群哈吉才是托尔金老爷子的铁粉?

 

 

 

【5】@汗青微博

昨天我转了三上悠亚一条穿汉服的微博,说评论里大群汉服警察出警,要拉黑的赶紧,结果我这也出来了一批不知所谓的所谓汉服党。
有一位声称是历史系学过服饰史的傻x,声称她老师在课堂上说要纠正不良影响云云,我呢,顿时就觉得这是一个西贝货。无他,味不对。中国服饰史是我专业课,我修这门课的时候,很多人还没出生。
这么说吧,汉服是个什么概念,现在都是极其模糊的,目前就是谁都可以说一嘴的状态。所以就别扯什么正和山了,目前这事儿里,只有原创正牌和假冒仿制问题,除此无他。
而在我看来,广义汉服概念就是中国汉族古代风格的衣服。狭义汉服概念则是古代汉人皇朝各类服饰的总和。完毕。觉得哪个概念合适,那就用哪个。
也别搁这和我扯,这正经是我大学专业领域,我之后又研究了几十年古兵器和甲胄,在这胡搅蛮缠除了挨骂之外,没啥好处,勿谓言之不预也。
譬如,图二图三我穿的这身,我就认为是汉服,是汉族古代风格衣服,古代没这种款。我觉得现代人穿身上,一看就是中国古代风格的东西,行动方便,挺好。注意,这事儿我没想接受讨论,纯粹就是表明一下我的观点而已。
所以呢,别到处出警去纠正别人,什么这个是古风了,那个是汉服,这个是仙,这个正那家山之类,你们圈地自萌是你们的事儿,谁也不会来说你们啥。但是别拿这套来四处出警教育别人试图让别人按你们规则来,直截了当说,那就是你谁啊?脸这么大,来跟我立规矩,要我按你规则来?你是不是脑子进水?要不就是出门时候头被夹了?砂钵大的拳头看见没?
以及,三上悠亚说她是去汉服店穿了一下汉服,汉服警察要冲也是冲汉服店啊,跑她微博下去比比个什么?人家一日本人知道啥,能想到穿个汉服出来,我就觉得很有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输出,挺好,我无条件支持。
你觉得不爽,那你拿套你觉得对的给人送过去让人穿呗,或者你去日本开一个正的汉服店,你再张嘴比比,我还多少会觉得你有点说话的资格。就现在,闭嘴吧你们。

 

@三上悠亚_Yua: 漢服可愛️🤍️🤍

 

 

【6】嘉善老顾 

有人问:高校有那么多研究新闻传播的老师,有那么多给地方官员讲授舆情引导的专家,为什么高校自身的舆情事件处理起来经常一团糟呢?
首先,高校普遍没有建立起真正运转得起来的舆情分析和处置机制。一旦身陷舆论危机,就找不到明确的责任主体,都觉得是别人的事。再加上高校的管理层级复杂,决策流程冗长。懂行的人拍不了板,做得了主的又自负得很,不屑于躬身了解舆论场规律。职能部门的建议往往找不到定调的领导,在一次次汇报和研究中错失了最合适的时机。除非高层震怒,不然谁也不愿意拍板。
其次,负责新闻宣传和舆情处置的是综合处或者宣传部,跟那些专业老师或者专家学者是两张皮。内部没有建立起制度化的职能部门与专家教授研判会商机制。研究理论的专家教授,真正的上网时间并不多,更极少参与互联网舆论场的唇枪舌剑。写在文章里的,编在课件里的那些案例,很多都是事后诸葛亮式的点评。一遇到自身学校的舆论热点事件,不一定拿得出多少可用的真知灼见。
再则,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往往是省市政府的宝贝疙瘩,从维护重点高校的品牌声誉考虑,地方政府会动用可能的资源维护其形象。长期以来,删帖,撤话题,压热搜,简单粗暴的操作屡试不爽;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或者路径依赖。地方政府的舆情意识越来越强化的同时,高校自身的舆情处置能力反而在弱化。
写出这些观点可能会得罪不少人,但观察了太多的案例,还是忍不住发出来。#知政观察团#

 

 

【7】三星堆 出土了个奥特曼

 

 

【8】勿怪幸 

中国规定的美国家庭从中国收养孩子的条件有些很有意思:
1,父母俩年龄必须30-49岁。至少一个美国公民。
2,第一次婚姻的,必须结婚了两年以上。再婚的必须结婚5年以上。离婚不可以超过2次。
3,家庭收入人均至少1万,包括即将收养的孩子。家庭总净资产至少8万美元。
4, 至少高中学历。
1999-2018年美国家庭一共收养了81600个中国孩子。平均一年4千多。祝福这些孩子们。

 

 

【9】@鲁迅_bot

中国人虽然想了各种苟活的理想乡,可惜终于没有实现。但我却替他们发见了,你们大概知道的罢,就是北京的第一监狱。这监狱在宣武门外的空地里,不怕邻家的火灾;每日两餐,不虑冻馁;起居有定,不会伤生;构造坚固,不会倒塌;禁卒管着,不会再犯罪;强盗是决不会来抢的。住在里面,何等安全,真真是“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了。但阙少的就有一件事:自由。——《北京通信》

 

【10】臆想图志 

在日本都市传说中,位于山口县的拉布安洁力士玩具工厂是不能擅自闯入的,拉布安洁力士玩具工厂从上个世纪50年代直经营到70年代,他们主要经营的是塑胶人偶玩具,依靠仿制美国玩偶来盈利,70年代后因为被美国公司起诉,被判赔偿后工厂破产倒闭,大量未经组装的玩偶被遗弃在工厂中,根据闯入者的说法这些玩偶在夜晚会发出哭声,而且这些玩偶的睫毛一直在生长。这是因为闯入者看到玩偶之后,这些玩偶部件会围着闯入者,用一种不可描述的方法将闯入者的体毛全部扯下来,用做种在自己脸上的睫毛。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