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何伟将告别川大教职:成都留下美好回忆,希望还能重返中国

xilei 发布于 2021-5-31 9:05:00

今日,网友在豆瓣流传,何伟即将离开川大,因为学校没有给他续签合约。下午何伟委托好友何雨珈正式发表英文声明:暂时离开,享受在川大的教学经历和成都度过的时光。希望以后再回来。
声明全文如下:
“最近有网友在豆瓣上引述了我的一段话,声称我将结束在四川大学的教学工作。需要指出的是,引用的内容来自我的私人通信,我并未将其作为公开声明发布;不过其中涉及的信息是准确的:我原本希望继续留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书,但我未能成功续签下一学年的合同。本学期结束后,我将与家人一同返回科罗拉多,因为我们的签证今年夏天就要到期了。 我想强调的是,能够在时隔20余年后重返讲台,我感到非常幸福。四川大学的学生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十分荣幸能够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出色的教职员工共事。过去两年里,我的女儿们也在成都就读小学,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感激校方对她们的支持与善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能重新返回中国。无论如何,我们都在成都留下了极其美好愉快的回忆。” (翻译:龙天音)

图片


2019年,在阔别中国10年之后,美国非虚构作家、《寻路中国》《江城》等书作者何伟(彼得·海斯勒)回到中国,并正式于四川大学任教,教授“非虚构写作”,除了非虚构写作的课程,何伟也告诉记者,他还会开设两门关于写作的课程。当时他划在成都待5年。
如今两年后,他即将要告别四川,告别中国。凹凸镜在这里分享一篇译者何雨珈的旧文,旁听何伟如何上课,他在课上和学生说到记录的意义。作为或许是记录当代中国最好的非虚构外语写作者之一,这20年来,何伟不断在书写、记录发生在中国的故事。何伟的告别或许多少令人感到可惜,但希望记录当下的冲动和愿望会继续不断生发在你我心中。
正如他在课堂上和学生所讲的,“记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值得大家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好好记录下来,不管你们写不写,发不发表。因为总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问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记录下来的话,你可能就忘了。”
何伟的2020: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不记录就忘了
作者:何雨珈来源:做書
去年秋天,前《纽约客》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在四川大学匹茨堡学院开设非虚构写作课程,引发了广泛关注。他的“中国三部曲”曾经在国内掀起了一轮“非虚构风潮”,为我们引入了一种重新审视日常生活的外来者视角。
因此,当他从埃及再次回到中国,引导学生记录中国当下发生的事情时,就格外令人好奇,让人联想起他在涪陵中学时的教学场面。开课伊始,就有旁听学生将上课经过记录下来,课后也变成了图书签名现场。
今年8月,何伟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讲述中国如何控制新冠疫情的报道,在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在文章中,何伟写到疫情期间他的写作课挪到了线上,因为班级太大了,所以学生不能同时上线,只能通过语音和文字交流。
如今,何伟的非虚构写作课进行的如何?近日,他的好朋友雨珈现场旁听了一节,详细记录了何伟的课堂实录。这一节课,何伟恰巧讲到自己的一篇长文《多恩医生》( Dr. Don),我们有幸通过雨珈的记录身临其境感受他的课堂氛围,启发方式,听他亲口讲述采访、写作背后的故事和思考。
图片
跟朋友一起到川大办事,顺便跟Peter说了一声,他说今晚我要讲 Dr. Don。

Dr. Don 是我八年前在 Peter 的好基友 Michael Meyer 的特稿写作课程上读的长文,写的是科罗拉多州一个小镇 Nucla 唯一的药剂师 Dr. Don。那是我第一次读 Peter 写中国之外的人和事。这篇文章对他应该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是向米国非虚构文学界证明了自己不仅能写中国,文章之所以被大家喜闻乐见,并非“China Charm”的加持。
文章链接: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1/09/26/dr-don这篇的中文版也被收录在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奇石》中,译名《多恩医生》。
我们当然想听作者本人讲自己的好文章!于是偷偷溜去了。

图片

八年前的资料还能翻出来,那个时候的阅读习惯真好,读完一遍还要把生词都给查了,现在看过就算,太懒了。


课一共上了三个小时,中间有两个10分钟的休息时间。


IN CLASS1st Hour
课堂大约30多个大一学生,我们安静地搬了椅子坐在最后。
Peter 问大家期末是不是很忙,然后就开始布置作业了(天下老师一般黑)。就是不久之后要交这学期的大 feature。他说其实 feature 就是你们前面写的 profile, scene, place 的集合,结构元素(structural elements)、过渡(transitions)、背景(background)都是一个道理。
看来和特稿写作的设置差不多,都是写人物 profile,写场景 scene,写地方 place,最后在这些的基础上写一个特稿 feature。
接着开始讲评学生的作业。他找了三个例子,都是写的人物。
学生A,写一个刚毕业的女孩。Peter 让他起来读了第一段,写那个女孩桌子上的摆设,下班回家后阅读、洗漱等一系列行动。只有短短4行。Peter 问大家从这一段能看出这个女孩子的哪些特质。学生们纷纷说“生活规律”,“受过良好教育”,“单身”等等。
Peter 问 A,对吗?A 说是的。
Peter说,那么这就是一个efficient opening, 运用得当的话,短短几行就能说明很多东西。 学生B写自己的曾祖父。Peter 说本来是不允许写亲人的,但因为B给他讲了自己的曾祖父,他觉得很值得写,就同意了。这次读了好几段。Peter 问学生们B用了些什么技巧。
大家说 dialogue,strong first person 等等。看来也和特稿写作课一样,前面有详细地讲写作技巧。

图片

我推荐一本同样是纪实系列的《非虚构的艺术》,也是有实践经验的作者和编辑讲的非虚构写作技巧,蛮实用的,也跟Peter这堂课讲的内容有重合。而且里面浓墨重彩地写了Peter的老师John Angus McPhee。

因为B用大量篇幅写了自己和祖父的交流互动,Peter 重点讲了一下“第一人”,也就是作者自己在文章中存在感强弱的问题,他非常温柔地说,这些都是个人选择(your decision as a writer),当然一切都要为你想表现的东西服务。
学生在文章里一直说 great grandfather,还提到曾曾祖父,great great grandfather;Peter 说这是英语的问题,所以要找个替代,如果是我自己写,会解释一下,直接用你平时叫的“太爷”(Taiye)来代替 great grandfather,这样更简洁。
有小孩儿问外国人能准确读出 Taiye 吗,Peter 说,大不了就以为他是侃爷(Kanye West)咯。
学生提到曾祖父给自己取了个小名叫“狗剩”,Peter 说类似的文化在全世界都很常见,比如在埃及会有人 evil eye 的诅咒(他说的阿拉伯语,发音很清奇)。又顺便讲了下埃及的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买了新车,会把羊血涂在手上,把血手印按在车头。(这不是跟我们在车头上洒鸡血保平安是一样的吗?)
这个学生的太爷已经105岁了,一部活历史,所以学生开头先写了一段 Chinese history blah blah,表明太爷和中国历史发展的紧密相连。Peter点评说,用大历史背景开头是本能,但有时候你需要抵抗这种本能(resist your instinct),先用一个场景将读者引入故事中(allure the readers into the story),再选合适的时机插入背景(insert the background),因为这时候读者已经开始认同这个人物了,就更容易接受。这就是文章布局结构的一个技巧。
他又讲,可以Set up something that make readers curious and left something unsaid, call back at the end. (比如这个学生,可以在某处提到太爷叫他“狗剩”,然后不说为什么,到后面或者结尾再来解答这个问题。)整个结构会显得比较巧妙。
还有一个小点是,在哪里适时插入 page break (分割线);最好是这句话结束之后,会让读者觉得接下来有各种可能的方向,引起阅读兴趣。

图片

幸福的小孩,大一就可以上这样的课!

学生C写的是在学校南门卖冰粉的阿姨。里面写了自己和阿姨的微信聊天。Peter用这个例子来告诉大家,你的人物会跟你说很多话,要 choose the right quotation,这些话一定要能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establish something about the person’s character),而且里面最好有些细节,比如这个学生就写到阿姨发的微信里面有一些错别字,虽然写成英文很难展现,但能提这么一句还是很好的细节。
顺便说一句小孩儿们都写得真好,比我大一的时候强一百倍。看得出在 Peter 的课堂上收获了很多。

IN CLASS2nd Hour
第二节课开始讲Dr. Don. 他先总结说,之所以讲这篇文章,和前面的作业点评是一脉相承的,重点是故事如何开始(How would you begin a story)和作者自己在故事中占的比重地位(How much of yourself you put in a story)。

图片

朋友斥巨资彩打!漫画和真实的图片蛮像的哦。 先讲故事的起点(Starting point for a story)。

他先问,你们觉得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普通的小人物 Dr. Don。
有些人说,因为他是小镇唯一的医生(“Could be that, what else?”)有人说因为离家近(“Could be that, what else?”)我心想不是想证明你不只会写中国吗……
他说,你们觉得会是New Yorker 的编辑让我写的吗?我们在后面疯狂摇头。
他说那些编辑都住在纽约,是不会在意偏远小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所以我想写什么都愿意 go with my own choice。接着他给大家看自己在科罗拉多的居住环境,宽阔的草场,远远的雪山,然后说房子周围有属于自己的30亩地。
有小孩惊叹:“30亩,so many!”
Peter 轻描淡写地(这段用的中文)说,“一般啦,你看我的邻居,有900多亩,邻居的邻居,1000多啊。所以30亩,在我们那儿,只能是个小地主。” 还说上次住在家里的时候,从头一年的11月到来年4月,都看不到地,全是积雪。

图片

图片里是他的大House!小地主深谙凡尔赛之道!

他开始启发大家,说一提到西部你想到什么,想想关于米国西部的电影。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淘金,牛仔,左轮手枪,还有说断背山的……
他带大家一起思考Western Values (价值观): tight community; rugged individualism;self-reliance(比如有The Lone Ranger);etc. 又调出自己的家附近的图片,问大家觉得在这样一个地方什么最重要。有人说:water。他把米国地图和中国地图拿出来对比,大家总结,中国以及美国中部和东部,很多行政区划是用河流作为自然边界的,但西部就没有那么多水了(The west has no so many rivers set as borders)。
所以,需要水,就需要有人来组织开挖irrigation system(灌溉系统)。在中国有 gov 来组织,但西部就没有了,通常都是靠自己,这种工程很大,靠自己难度大,就会自然出现一些组织形式,比如现在已经不太常见的 Mormon Church of Later-Day Saints;和还算比较普遍的 utopian communist communes, socialist communes (都是公社形式)等等;他又打开大选选票的 sample,给大家看,到现在还有很多由此生发出来的 socialist 党派。
所以在科罗拉多这个地方,买地的同时也买水(water comes with the land,with the contract);但有时候可能这个水域的所有权不太分明,所以就要雇一个“水律师(water lawyer)”,这个律师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是水的所有权,可以帮你在签合同的时候避雷。Peter 是对这种社会文化感兴趣,就去了 Nucla 这个地方。
他说:So this story begins in a place. 他给我们看周围的地形,有点像颜色稍微红褐一些的黄土高原,一块块“凸”形的坡相连,这种“凸”叫做 Mesa,红褐的颜色是因为这里出产铀(Uranium),还有钒(Vanadium),所以以前Nucla附近有个地方叫 Uravan(铀+钒)。

图片

以为误入地理课

Peter 看报纸去找这个地方的信息。这里因为出产的是核原料,所以很多地方之前都是顶级机密,很多人就在矿里或相关的工厂工作,在“take your child to work day”,他们会直接把孩子带到矿里去。他问,出产这些原料是用在哪里呢?30,40年代的时候。

我们在后面说“War”;有个学生很直接,“Japan”。
Peter 说,对,轰炸广岛长崎的原子弹,制造原料就出自这里。这个地方抽烟的矿工死亡率很高,边抽烟就边吸进去了一些有害物质。到1970年代,州政府才意识到“辐射”这回事,决定将整个Uravan全部转移。这里所有的东西:矿山,建筑、民居全部被埋在深山里,埋在厚厚的石块下面(buried under a pile of rocks)。所有人都迁走了。(这个在他去年的书The Buried里面有提到)

图片

The Buried

他说:你们看,广岛长崎还在,那个出产核原料的地方竟然已经completely wiped out。
不过除了抽烟的人死亡率高,小孩,女人,大部分都很好,那里人的寿命其实比全美平均要长10年。而全部从故乡迁走到Nucla(这个名字也是来自英文的Nuclear),人们整体是比较伤怀的。Peter跑到那里去问人们关于核原料以及健康相关问题,很多人都对他说,talk to Don。他就去药店找到这位Don。
Don一开始也没讲什么,就跟他讲说有个外来的人给了自己留下了50万美元的遗产。Peter一想,诶这个有趣啊。
他先写了一篇Uravan和Nucla的故事,叫The Uranium Widows《铀乡遗孀》: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0/09/13/the-uranium-widows 《奇石》里译作《铀寡妇》
但在里面他没有提到Dr. Don, 因为要单独写他。
他去就问 Don:我能写你吗?
Don 问:我有啥好写的啊?
这个想法和 New Yorker 的编辑一样,Peter 的上面有编辑,还有总编(top editor)。他去找编辑说想写 Dr. Don 的时候,编辑告诉他,Don’t do that。Peter 说,I’ll do it anyway.
编辑没有同意的故事,Peter只好do it “on spec”, 就是自己写,写出来了,要是他们同意发表,就给钱,要是不给发表……too bad.
编辑:那你先别把这个药剂师的事儿跟总编说。 Peter提到他写的那篇权威记者Jake Adelstein的文章,这人在日本东京研究那里的犯罪集团,让日本黑帮心存敬畏又恨得牙痒痒,也是Peter一直以来的好友。
原文With All Due Respect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2/01/09/all-due-respect 
GQ中文版链接:http://m.gq.com.cn/topic/news_1915d74281de3daf.html 中文版在《奇石》中也有收录,译名《恕我直言》
他说,Don 这篇我可以 on spec,Jake 那篇我绝不会 on spec。为什么?
大家猜测各种可能,Peter 说,因为 money嘛!去找 Jake,要去东京,住宿费不便宜,还要吃寿司,找个好地方跟他聊天什么的。去找 Don 又很近,东西什么的也很便宜。
大家爆笑,哎,小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接下来,也是这次课的最后一个小时,开始分析 Dr. Don 的文本本身。 再贴一遍文章链接: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1/09/26/dr-don这篇的中文版也被收录在上海译文纪实系列的《奇石》中,译名《多恩医生》

图片

简体中文版“中国三部曲”,《奇石》里面收录了很多并非中国的故事,也值得一看。


IN CLASS3rd Hour
Peter 先讲了一下开头,是简单的一个长句描写了下 Nucla 阔大而偏僻的环境,没有医院,没有杂货店,只有一个药店,里面的药剂师就是 Dr. Don。因为从一个地方开始的故事,那里的风貌(landscape)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这个landscape和你要写的故事紧密相关。 接着 Peter 把大家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了一个问题。(大家如果要读 Dr. Don,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也是很好的!)
QUESTION 1
What is the first spoken quotation in the story? (In other words, a quotation from a person, not a text or a source.) Why do you think that this was the first quote?
故事中第一个引用(人直接说出来的话)是什么?为什么这是第一个quote? 
文章里的第一个 quote 是一个患风湿的人问Don,“What have you heard about sticking your head in a beehive?” “你听过把头伸到蜂窝里(的疗法)吗?”
显然了,这个 quote 非常有趣,而且能让大家大致感觉一下来找 Don 的病人是什么风格。放在第一个是很好的选择。他说自己在一年间不断地去回访 Dr.Don,每次就在他店里坐着,观察他和客人的你来我往。已经熟悉到大家注意不到他的存在,所以能观察到最自然的状态。(也就是说这篇上万字的文章他写了一年多。) QUESTION 2
When does the narrator first appear in the story? What is the next scene in which the narrator appears? How would you describe the first-person voice in this story—is the story dominated by the first person voice, or would you character it in another way?
叙述者首次出现是在哪里?第二次出现时在哪里?你觉得这个故事里的“第一人”存在感强烈吗?
叙述者(Peter)首次出现是在前面那个 first quote 之后,又讲了 Don 和几个病人的互动,然后就是 Peter 跟他谈到自己有两个刚出生的女儿,Don 给了他一个药膏,说这是牛仔在参加斗牛之类比赛的时候涂在手上让手变得黏,比较好抓住牛头牛尾用的,这个对小婴儿屁屁上的疹子痱子有奇效。
Peter 带着回忆起老朋友的表情,“那个药膏真的很有用。我们在埃及的时候,只要每次回去,都会去找他拿。”
他还讲了当地的牛仔传统,讲到当地人会让四五岁的孩子套上护具,放在羊的身上,叫做 mutton busting。羊不高兴背上有人,会疯狂地动来动去,小朋友就被甩来甩去,甩到地上。有时候羊会去撞墙,小孩也被一次次撞到墙上。周围的人热烈鼓掌,小朋友爬起来还朝大家双手比大拇指。(这一节大家笑死了。P 老师的肢体语言非常丰富,讲得很生动。) 比起我们熟知的《寻路中国》,《江城》,在这篇故事里面,第一人 Peter 的存在感是很弱的。因为他是 Nucla 的观察者,不是生活的参与者,而且不需要和他的互动很多,也能充分展现 Don 这个人和他所在的地方。但他又说,“但我还是让自己出现,让读者知道我的存在,这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后文出现了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总结,引出 Dr Don 的看法,这里的人就像车轮的辐条,不会直接接触,但大家一起与更大的东西相连,而 Don 的作用,就是尽全力推动这车轮前进。(He saw connections of a different sort: these people and incidents were more like the spokes of a wheel. They didn’t touch directly, but each was linked to something bigger, and Don’s role was to try to keep the whole thing moving the best he could.)

Peter 说,我想让读者知道,Don对当地生活的看法,和我一个外来者的看法是不同的。这让他的形象更为鲜明,让读者看到Don对这个地方的深厚情谊。 图片

Nucla整个小镇的布局本来被设计成这样一个车轮的形态,虽然没有实现,但是却很符合Dr. Don的看法,Peter说: History is really a critical thing. When they try to design the town, it kind of reflect their political ideas.  

这是 Don 和他一个旁观者的看法对比,也有点点明主旨的意思。Peter说,Think about your presence in your story, and there’s a reason why you choose to strong or weak. (要仔细思考你在一个故事里的存在强弱,无论怎样选择,都要有理由。)
QUESTION 3
Find a set piece about history. In the set piece, there are some quotes give in parentheses, why do you think that these quotes are used that way?
Not far below those quotations, there is another quote in parentheses. How is this quote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about history?
关于Nucla历史的描写中,有些从报纸上摘下来的直接饮用,放在括号里,为什么这么用?下面又有括号里的引用,和之前的引用有什么不同?
(具体内容大家去读文章吧)前面括号里的引用是一些 socialist 激动人心的口号,对应括号外的小镇实际的衰落局面(让真实的历史和 quotes 产生一些拉扯的张力,create tensions between the slogans and history);两相对比显得非常讽刺。后面括号里的引用是人们对自己的祖先充满人性的描绘,有点像脍炙人口的歌谣。

Peter 讲这个例子,是想讲引用的技巧。写历史背景的时候,不要写得太boring,利用事实和quotes,玩出一些花样,make it interesting。
然后可以从口号写到更富有人性的quotes,让大家看到这里的人真正的样子,也方便从历史背景过渡到当下的现实描写(这个后面Peter就写了一个当地酒吧里的女人)。 QUESTION 4
Find an important quote that given by somebody who is not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story.
找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人给出的重要quote
在文章大概中间的地方,Peter 用500来字的篇幅,写了 Nucla 隔壁小镇 Naturita 唯一的医生 Ken Jenks。说实话我在8年前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觉得这部分可以拿掉。甚至当时还写了个批注“Why this part?”
Peter 说当时编辑也说要拿掉,Peter 说不可以。因为这个人有个很重要的 quote,说他自己很爱玩国际象棋,来这里之后有人找他玩西洋棋,他以为会轻而易举的赢,结果对方接连干翻了他。“That’s sort of like living in a small town. It’s a simpler game, but it’s played to a higher level。”(“就像住在小镇的生活,是更简单的游戏,但玩儿的段位更高。”)
虽然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个重要的 quote 不值得写这么多篇幅,因为小镇生活完全可以从别的地方体现,这一大段显得很突兀。课后我告诉 Peter 自己的看法,他开玩笑说,“哎呀,我是按字数拿钱的嘛,删太多钱不就少了吗。”(这话在我听来就是“略略略!”) 有这4个问题,文本的细节分析差不多了,Peter 开始讲文章结构。他在不断回访 Dr. Don 的一年间,找出了关于他的三个要点。
前面两个是 Dr. Don 自己给他讲的,第一个是一个外来的独居老人,因为 Don 的悉心照料,自己死后留给他50万美元的遗产(除去后续的丧葬和税费,最后大概剩下30万)。
第二个是 Don 有一个哥哥,因为 gay 的身份,在保守的小镇上待不下去,远走他乡,后来在两人的父亲去世时又联系上了,不断叫 Don 去探访他,但 Don 自己心里一直有疙瘩,觉得看到哥哥和男朋友接吻会不舒服,就一直没去。后来哥哥得 AIDS 去世了,Don 很惭愧。
第三个是小镇上的人给 Peter 讲的,就是有些人付不起药费,Don 就让他们赊账,赊账的金额差不多是30万,和 Don 得到的遗产相当。
(Peter说,Don 给他讲哥哥和遗产的事情之后,他觉得这两个故事已经很棒,很能体现人物了,但他就是觉得 not finished yet,于是不断地回去不断地回去,等到小镇的人给他讲赊账的故事后,他才觉得,啊,成了。“一定要写个很好很好的故事才行,不然 New Yorker 不给我发表啊。”)  Peter给出了这三个点顺序的排列组合。
第一种:1. 遗产 2. 哥哥 3. 赊账
这是Peter听说三件事的时间顺序(注意并不是三件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显然不太好,会让读者觉得你先得到了这笔遗产才让当地人赊账,其实Don并不是很在意这件事。 第二种:1. 哥哥 2. 赊账 3. 得到遗产
先讲哥哥的事情,会让读者对Don的sympathy减少,因为在哥哥的故事里面他的角色或多或少有些不光彩。 第三种:赊账 2. 哥哥 3. 得到遗产
这种排列显然要好很多,先让读者对这个人有好印象,再讲哥哥的事情,让读者觉得,啊,这样一个好人也是人,这时候因为有了前面的sympathy,这里会拉近读者和人物的距离。后面再讲得到遗产,抵消了赊账,好人有好报的结局。 总结:谋篇布局很重要,要能有一定的戏剧性效果。了解到事情的顺序,不一定那个就是你讲述的顺序。
Nonfiction writing has to be honest, but you are in control of details and when to tell them. 非虚构写作一定要诚实,但细节和讲述的顺序是你自己在把控。
When going through your notes, you should have enough distance to make this kind of decisions. 查阅笔记的时候,把自己抽离出来,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做这些决策。 讲到笔记的问题,Peter又说了在之前很多场合都说过的话,就是自己永远带着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我见过的优秀非虚构作家都有这个习惯),把能记的东西记下来。当然可能的话,带录音笔录音,拍照片,方便随时查看确认(他和Leslie之前也给我讲过:note down everything,record everything,and take photos)。 回去之后,及时把笔记录入电脑。(“我的书写很潦草,可能过一个月我就完全认不出来自己写了什么。”) 另外,笔记的归档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他给我们展示自己两个电脑上的文件。从八几年他买第一台电脑开始,每一年都有一个文件夹,例如1999年就是一个文件夹,点开这个文件夹,是他在那一年做的每一个project,各有一个文件夹,通常是按地方分的。打开里面“涪陵”(仅举例)的文件夹,那一年里他每次去那个地方,都会有一个文件夹,点开之后,每个人物,每次采访又各有一个文件夹,文件夹里面又分了notes和相关的文章。
打开notes的文件,是那次采访的一切。他点开一个至少有一万字的notes,其实所有的notes里面他就只在文章里用了一句话,但当时记下来的一切都还在,随时可以翻阅。二十年前的东西,一下子就翻到了。(“You have to note them down and file them, because no one has a memory that good. You should be able to go back to anytime. It’s really important to develop a system.”)

图片

卑微坐在后面的我们拍得不清楚,随便看看吧。这张感觉他在说:接受大神的智慧!

我们还在惊叹这么细致规整的分类,他又说,我也会给我写的每一稿认真归档。通常一篇文章我会写很多稿,比如这个埃及人,我就写了52稿。说着他打开一级一级的文件夹,一共点开九层,给我们展示他写的52稿(啊,大师也是搬砖人啊。传说中一字一刀的稿费,也是血泪赚来的。)每一稿都会开一个新的file,进行细致的改动。
关于这个埃及人Manu,原文在: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4/01/egyptian-refugee豆瓣友邻“西奥提奥”很棒的译文: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16957071/(这是他的“开罗来信”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篇)
他又给我们讲了 Dr. Don 这篇的后续。写完之后,他交给编辑,编辑等到总编心情很好的时候才拿给对方看。(“纽约的人都太 sophisticated,不喜欢这种小人物的故事。”)他们并没有很欣赏,但还是刊登了。结果这个故事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豪斯医生》的制作人 Katie Jacobs 和《魔力麦克》的制作人 Nick Wechsler 看上了,联合买了版权,他和 Don 都分到了一些钱。还喜滋滋地说卖给电视剧制作人比电影好,因为电视剧每集都有钱。
电视剧做了一个试播集(pilot),他们按照原样完全重现了 Uravan 和 Nucla 这个小镇,做的一模一样。然后 something happened,大家都不知道是啥问题,就没有再做下去。于是他和 Don 也没有钱拿了。(不然我们是不是听不到这堂课了!) 大家还在叹息的时候,他开始布置作业,因为之前学生都交了大 feature 的 proposal,请学生们互相提意见,想想别人的主题可以进行什么背景描写,并且提出可能发生的场景,比如Don里面就是和顾客的互动。

一起回家的路上 Peter 不断地夸奖自己的学生特别聪明,而且很多学生上了这门课之后对特稿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准备走新闻这条路了。看得出来他非常喜欢教学,觉得自己在做很有意义的事情。 最后用 Peter 给学生们说的一句话结束吧: “记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值得大家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好好记录下来,不管你们写不写,发不发表。因为总有一天你们的孩子会问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不记录下来的话,你可能就忘了。”

 

来源:凹凸镜DOC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