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程斋--【浮世汇168】哭着吃过饭的人,才是能走下去的人

xilei 发布于 2020-4-26 10:40:00


【1】@二水柚子茶

写于4.12。这是我这个普通家庭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因为个体差异性,我觉得即使身处疫情中心,湖北省其他城市人与武汉人感受不同,武汉人中家里有病人的与没有病人的感受也不相同,家里病人是新冠的与非新冠的感受更不相同,家里病人活着回来了的与最终离世的感受绝对的不同。

封城76天,一朝解封。
4.8凌晨那天长江两岸的灯光秀、江汉关大楼的钟声,过了零点首趟从武昌站发往广州的火车,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新闻焦点,可能就差放礼花庆祝了。
我的朋友圈里也不乏本地朋友的各种欢呼声音,基本是家里没有病人的人,对于我这些朋友来说,是在恐慌的环境里忍受各种生活不便,担惊受怕被感染而封闭了76天;对于我这样次生灾害的家庭来说,是经受了凌迟般的绝望,看着死亡一步步逼近却只能眼睁睁无可奈何最终生死相隔的过程。
我没有什么兴奋之情,即使网络舆情纷纷谴责这种负面情绪,但我还是实话实说,因为我没什么大悲大喜了。
我笑不起来不代表我不高兴解封,解封好歹能让在外地工作的武汉人走出去复工复产,赚取经济来源、维持家庭开销。我笑不起来是因为我经历了太痛苦和绝望的过程,因失去了软肋也不会再焦虑和害怕,仿佛丧失任何情绪的茫然与惘然;我笑不起来是因为我回想所有经过并询问他人面对那时候所有环节的政治正确,可对老百姓就是无解,能怎么办?是不是还是同样结局?

当然,解封至少能让我家这样无疫情小区的居民每天凭健康绿码出去了,不再完全依赖小区的团购采买食物。解封也能让私家车上路了,对于市内交通并没有完全恢复又有出行需求的人来说方便很多。解封也让少部分早点摊、小卖店可以开门做生意,店主们不用坐吃山空,并满足期盼热干面味道的街坊们解馋。解封也让众多体制单位政务窗口终于能开门运作,好多公共事务都积压太久需要处理。

早在4.4全国哀悼日那天,我家小区就能出门了。那天是我和我爸在这么久以来第一次出小区重见天日,特地过江去了汉口江滩,和当天许多无疫情小区的武汉人一样出来沐浴在久违的阳光下,悼念与感叹。

准确来说,4.8的解封时间节点,对于武汉人除了能通过飞机、火车、高速出市出省,其他与封闭期间并没有多大差异,也远没有外地人在网络上感叹的武汉终于恢复正常了的程度。事实上离正常还差的太远。
我家小区群和我“潜伏”的隔壁小区群,依旧是自己组织每天团购买买买,团购内容五花八门。没有就医需求的中老年几乎不出小区,就院子里溜溜弯。能复工复产的单位基本在4.8前就开始上班了,4.8之后又增多了一些。
随着每日新闻里听到的反向输入病例的增多,大家调侃武汉是最安全之地,但实际我们也有不断新增的无症状感染者。武汉疫情防控指挥部短信与武汉市长专线微信是武汉人的每日必收,依旧强调不聚集不扎堆,少去公共人流密集场所,勤洗手多消毒,严格戴口罩,出行均扫码,加上因封城太久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各行各业的政策措施告知等等,绝对可以汇编成辞海厚度。我感觉整体是外松内紧的态度。周围朋友和邻居每天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不可放松警惕,出行做好防护。

解封带来了前面我所说的种种重启,可重启下的“各个程序运行细节”报道还不够详尽。

从进出小区开始,到乘坐交通工具,进出超市、商场、医院、银行,任何一个公共场所,每一步都需要测量体温、出示绿码或手机扫码记录行程。没有智能手机或根本不会用的老年人,举步维艰,实在要出去,必须要社区开出相关纸质证明。大部分这样的老人觉得特别麻烦,加上出门有撞上无症状感染者风险,就干脆不出去了。

我家附近的几个开放式居民楼前围挡单元门的市政蓝色金属打围板还在,没有拆除。3.23那天看到的各小区门口的蓝色市政救援帐篷,部分小区门口还存在着(去汉口和汉阳时发现那边帐篷有的是红色的)。

市内公共交通里,轨道交通是全部运行了,但为了控制人流聚集程度,以往每个地铁站都有四个以上的出入口,现在都关闭了大部分出入口,只留两个左右。
公交线路上,最先恢复的是对接三大火车站的一些线路,然后是中心城区与远城区的部分支线和微循环线。可恢复的线路对于大武汉的地域面积来说,还是太少了。另外,每辆公交上都配备了安全员,在上车门处测量每个乘客的体温并监督指导扫码。
出租车运营据说是恢复了一些,并也要求一车一码,但我外出的这四天里,只看到过一辆。
长江上的轮渡只恢复了一条线路,是以往客流量最大的中华路码头到江汉关码头段,半小时一趟。码头售票处外就搭有市政塑料隔板做成的通道以及消毒帐篷,身穿隔离服的工作人员手持测温枪,挨个测量乘客体温并监督扫码。乘坐的人很少。
马路上的车确实多起来了,放眼看去公交车是零星分布,多的是私家车。对于没有私家车,又地铁不到,且未恢复公交线路的地方,中心城区里倒是有已经到位恢复的大量共享单车作为补缺。

武汉的各大型连锁超市――中商、中百、武商、家乐福、沃尔玛,在封城时一直就正常运营,支撑街道社区的民生团购,不同的是解封后可以面向个人采购了,依旧少不了进口处有专人把守:测体温,登记住址电话、扫码记录行踪。我家附近的两大超市里面没有了以往熙熙攘攘的生活气息,人流量不多,老百姓还是害怕聚集,更多依旧是选择小区群里团购采买模式与电商采购模式。
武汉地区快递物流的恢复,让大家感觉是雪中送炭、众望所归。4.9那天,几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员在我家小区空地上展示出了双十一的送货规模。

商场的生意陷入了尴尬的氛围。确实开门营业了,但逛街购物的人几乎没有,对于现代消费娱乐一体化的模式来说,少了餐饮店、KTV、电影院、游乐园的辅助加持,商场内各家专柜都不够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刚度过艰难疫情封锁期的武汉人,76天无工作无收入前提下,不论是逛街心情还是购买力,定然都大不如前。倒是奶茶店、小吃店、烧烤店之类,但凡恢复营业的,都遇到了报复性消费的高峰。
武汉最有名最繁华的步行街――江汉路,在4.8解封后的第三天就封路维修了,今天我特地回程时绕路去现场,看到地砖被挖起,两旁的店铺彻底全部关门(4.4那天我路过时还看到有几家零星开门营业),楼房外围搭满脚手架,不知是不是政府想趁这次疫情后的空窗期进行改造工程。

大型综合体的商场在政策背景下恢复营业了,虽然和超市一样,每日营业时间都被压缩成了正宗的朝九晚六,可相比下,满大街十之八九卷闸门仍是闭关状态的私人店铺,更让大部分武汉人感受到城市恢复正常之路还需慢慢等待。

市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大部分景区还都没有恢复。省图离我家很近,我网上咨询何时恢复,对方回答现在是内部整理期,4.20以后恢复,届时也会限制人流量,但同时也推出新的服务模式。

银行和电信、移动等营业厅,也大部分恢复了业务办理(仅仅是繁华路段的支行和大型的营业厅),也拥有与其他机构同样的消毒步骤、扫码登记、人流入内限制,于是每个地方外面都是长长的队伍,部分银行会在下午三点半后就不再接待,因为要进行环境消毒。各家银行的ATM机因为钱币循环有传播病毒风险,从封城后至今也都处于不可用状态。营业厅内部的各品牌手机售卖专柜,均受到了很大影响,不是没有人,就是没有货,有的连手机模型都没有,于是我还是只能选择京东平台给我爸网购了一台新手机。

我妈的病友一直有联系我,是位七十多岁的爷爷以及他的老伴儿。他们担心我的情绪、我妈的后事办理,我也在担心他们的就医问题。好在爷爷的病种和我妈的有所区别,轻一些,熬过了疫情和缺药的艰难时间,现在在等待重症对口医院的主治医生门诊坐班恢复,才能去开药。这位爷爷奶奶也是属于没有智能手机的人群,原来都是坐公交从汉口到武昌来就医,唯一的儿子也身体不好,糖尿病重症患者。现在武汉各大医院门诊陆续恢复,从一开始只几个科室门诊恢复,到现在我家附近几所大医院全部门诊都有恢复。很多人都不知道为啥其他医院门诊都恢复了,却偏要死磕一家医院的门诊等待――因为重症对口问题,只有对口医院,门诊重症开药才能享受比例报销,否则那是非常巨大的经济压力。虽说告市民短信和微信里,都有提到开发的专属网络开药平台,但还是因为老年人“不会”和“报销方式”的问题,让他们望而却步。同时,这样的病人,每次开药都需要辅助生化检查,也不仅仅开药而已。现在所有医院就医程序都复杂化了,全部网络预约挂号再去现场(这也为很多不会操作的老年人设置了障碍),进医院测体温扫码等是必须的,除此之外,但凡发热绝对要去发热门诊做筛查;但凡住院,也要先筛查,去医院开辟的缓冲区住几天,再筛查结果若呈阴性才能转入住院部,若成阳性则要转去定点医院。这样的举措,估计是全国医院共有的步骤。病人增加了治疗成本与时间,医护人员也依旧不能丝毫放松自身防护与院感预防。

复工复产的单位大都要求进行新冠筛查体检,无症状感染者很多也是这样筛查出来的。市卫健委4.10公布了全市能做核酸检测的53家医疗机构名单,4.12再次更新了名单,达到211家,全力做到全市的“应检尽检”、“愿检尽检”。可以在家办公的岗位,单位都鼓励一周去单位一两次即可,例如我几个同学,都是去单位拿了文件回家处理。我爸退休前的单位,则把员工食堂餐桌重新摆放,单人座位,再要求各部门错峰打饭。

4.8那天,我妈单位的退休办有人上班了,我去办理了相关材料递交手续,单位给了五百元慰问金。
街道政务中心那天也终于开门,我去拿回3月底申办下户口时留在街道派出所的户口簿(当时户籍民警告诉我必须等街道政务中心上班后录入系统,届时到那里去拿回)。不能像以往正常时期那样,办事人员都进入大厅按窗口职能取号落座等待,现在是所有人都在房子外面排队,政务中心准备了凳子给大家。 门口同样有专人全副武装测体温、喷消毒水、监督扫码。里面只有两三个窗口恢复办公,是处理户籍业务和身份证业务的,并且我注意到原来这些全开放型的窗口都加上了树脂材质的透明挡板,只留一本书厚度的口子在挡板下方。
我告诉户籍民警我的户口簿上户主姓名、户籍派出所、离世人员姓名、与我的关系,对方开始在一个抽屉里的几十本户口簿中翻找,最后找到递给我时,女民警欲说未说、充满关怀和同情的表情让我心情复杂。
丧葬费的办理需要去武昌区社保局,从我家去的公交线路没有恢复,一路骑行。果然也是与街道政务中心一样的大量排队口罩人群。好在武昌区社保局工作人员办事灵活讲方法,开了几个大门,虽说不让人进,但每个口子都按职能科室落座了全副武装的咨询人员,外面玻璃墙上贴了各种便民通知――各科电话、疫情期间办事流程、可网络办理的业务、微信二维码等信息,还有专人在外围不停回复解答、告知电话号码以及指引办事的口子方向。最终我妈妈的丧葬费申领只用加社保局养老科的微信并传送各种证件照片即可,第二天就核算告知了金额,说五月中旬到账在发退休工资的银行账户,节省了不少功夫。后来同样和我一样家庭遭遇的汉口朋友告诉我,她是去汉口社保局办理,是排队进去现场,复印提交,拿回来相关家庭成员签字填表等手续,跑了两天。
因为还涉及到房产继承过户问题,我又去了趟公证处和武昌区的政务大厅咨询不动产交易中心。公证处还未正常上班,区政务大厅和其他职能机构一样,也是排队进出扫码查体温,由于涉及的部门更多,避免聚集和封闭空间里人太多,那里要求电话预约再去现场。同样有工作人员站在大楼外对来办事的人进行咨询答复和告知。

现在的武汉,是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季节,我重新拿起相机,想拍下我妈生前没带她去看的景色,兑现承诺。说不伤心是假的,只是哭的没那么频繁。我不埋怨生死定数,我是痛苦那个过程。至亲离开后,留下的人,处处难受:目之所及、皆是回忆、心之所想、皆是过往,眼之所看皆是遗憾....  
有的人,经历了封锁,是重见天日;有的人,经历了疫情,是劫后余生;有的人,经历了生死,是独自负重前行

疫情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仅在于口罩会长时间成为武汉人身体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带来心灵创伤的慢慢愈合。
当初形容封城后的武汉是一座突然停摆的大钟,那么现在所谓的4.8解封也只不过是重新启动前拧上的发条,更多的加油、润滑、校准,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武汉人的调整。
不论是封城期间各行各业的全力付出,还是现在街头流动献血车前不少的献血民众,我都能感受到在这里,彼此陌生人之间都更加客气和蔼了。豪爽热心、快人快语的武汉人民经过了磨难,更加懂得守望相助彼此扶持。
我自诩是从地狱中走出来的,也正因为经历了长夜的黑,我才更懂得了人生。有句话说:哭着吃过饭的人,才是能走下去的人。我想,我就是这样,一夜间成熟、苍老、顿悟了。

 

 

【2】@老Q在上海

昨天和我爸说,这小半年真是天天见证历史了。

我爸嗤之以鼻,说:那还是因为你年纪轻,没见过什么世面。我们年轻的时候也以为自己天天见证历史。中学的时候大饥荒、刚上大学就炮打司令部停课了、接班人坠机、古巴导弹危机、天天骂的美帝领导人突然来打乒乓球了。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三个伟人同年去世我们觉得天都塌了。中年后下岗潮,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说倒就倒,哪个事比现在的事小啊。活到我这个年纪你就知道了,这都不算大事。不用大惊小怪的。

好吧,你大爷就是你大爷,我还是太年轻了

 

 

【3】@GO李喆

回想起小学和中学见过的男生对女生的种种言语羞辱和群体起哄,在小时候只觉厌恶但不明白问题所在。
很多意识和行动是在长期的环境中发展而来,一些人小时候的那些厌女投名状没能得到教训改正,就很可能会因男性共同体的集体快感而得到强化激励。如N号房的那些男性,小时候有没有掀过小女孩裙子的经历,有没有嘲笑女同学浪之类的言语?这些言语和行为是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惩罚,还是会受到男同学的起哄佩服从而提升他自己在男性群体中的地位?
这是教育的缺失,也是整体环境中性别文化的缺失。一个少儿围棋教师说“输给女生很丢人”,就可能导致男孩们对女棋童的集体霸凌,导致女棋童的退出竞争和男孩的“胜利”。男性在成长中的许多导致性别压迫的意识和行为,不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会得到奖赏。
如今更糟糕的是,种种物化女性、荡妇羞辱、戏谑女权、无视和弱化女性困境的言论,在网络上以一种更强大的社群共同体方式联结。
原来线下的种种性别压迫行为,可能还带着一些禁忌和冒险的心理色彩,而在网络社群中被不断附和的玩笑式的语言所激励,那些言语和行为完成了自身的合理化,于是线下的过分行为会更加理直气壮而肆无忌惮,因为他们不再能意识到那些行为是过分的、那些现象是压迫性的。

 

 

【4】@三思逍遥

哲学家倡导的观念很少能被大众接受,至少他同时代的大众不行,就像庄子妻子死了,他鼓盆而歌,这事儿就算到现在都不可能被大众接受,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开创浪漫主义思想的哲人,其思想总有吸引人之处。

比如,最近法国知名哲学家安德烈-斯庞维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达的对待新冠疫情的态度,简单说就是平静的接受人总是要死的命运,但在此之前享受生活,而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显然阻碍了人们享受生活。作为一个高龄老者,这位显然应该明白这些公卫策略主要保护的其实就是他这种老年群体,但他并不领情,而且也有他不领情的理由。如果在禁闭中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途,还不如在自由中走完,哪怕有患上新冠而死的风险,但人活着总是有各种风险的,不是吗?

【我们可以自由地生活,但是我们不能把自己关在监狱里! 以生活中的爱情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使人明白自己的命运。 有一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 “一个人不能在死亡面前保持冷静,就不能马上开始享受生活。” 】

 

【5】@孙孙骆驼 

几年前好像写过一条,说现在最难的已经不是遇见性、爱、理解了,而是正常,一个正常的人。昨天看到有一集讲的是凯莉在约会了好几个怪胎之后,沮丧无奈的坐在公园椅子上咒骂全世界,结果却和坐在椅子另一头的男人聊了起来,他们讲起彼此最近约会过的疯子,交谈甚欢,三观相称,节奏合拍。于是他们开始约会,一切都是如此完美,男的踏实可靠干净整洁知情识趣,最重要的是——毫无犄角,她在心里悄悄窃喜:终于,终于遇见一个正常人了。终于他们也上了床,第二天在男人家里睡醒,他凑过来亲吻凯莉的额头说自己上班去了,门关上后只有她自己在他的家,他的家看起来就像他的人一样正常、完美,于是她心里升起一个念头:不可能,任何人都有小秘密,都会有一点不正常,我不信。然后她翻身下床开始在男人家里大肆翻找,但是就是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她越找越急,找得披头撒发,就差把地板给撬开了,这时男人回来了,看到这一切,愣住了,缓缓说了一句:我原本以为你是正常的。好恐怖,看到这里我浑身发毛,原来存活下来的你我,都多多少少地变异了。 

 

【6】@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如果对历史稍微熟悉,就能知道无论哪个时代,误国的只有一样:得不到有效约束的权力。在不同朝代,得到这份权力的,有时是世家豪族、有时是外戚、有时是宦官、有时是什么别的群体,或者国家干脆就损耗在几个群体对这份权力争夺的内斗上。我从未见过不在权力位置上的某个职业讲几句话,就把国误了的。

所以在很多时代,其实只有两个阶层是界限分明的。一个是特权阶级,一个是普通人。眼光不要总盯着某种职业歧视,往往你歧视的,就是和你一个阶层的命运共同体。你以为限制了惩罚了他们,其实你成功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你以为我在为他们说话,其实我在为你说话。 

 

【7】@小磊3rd

桑德尔的《公正》公开课,我有段时间是拿来当催眠曲听的,一直没有注意制作方,最近偶然看到一款石榴汁的广告,感觉有点眼熟,这不是《公正》的赞助方吗?一时兴起,网上查了一下,桑德尔这门课的视频录制,由波士顿一家公共电台承担,花了六十万美元,石榴汁公司赞助了一部分,桑德尔本人又找私人基金会赞助了一部分,然后就公开上网了,注意是免费上网哈,十年来看过的观众不知道有多少。其实哈佛耶鲁麻省理工这些私立高校的公开课都是免费的,而且中文翻译的质量也很高,简直办成了社会主义的大学。我们的大学在干嘛涅?正忙着在门口安装人脸识别系统。。。。。

 

【8】@幻想狂劉先生

利玛窦一开始来到中国的时候,是假扮成和尚的,因为他觉得和尚的装束和天主教神职人员比较相似,而且神职人员在社会上地位势必很高。

之后他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中国人只有在有病有灾,厄运缠身,某处闹鬼,或是家里有丧事祭典的时候,才去求助和尚道士,一旦问题“解决”,就给他们一点报酬,不再敬畏他们,直到下一个问题出现。

现在很多人把专家的话奉为圭臬,把专家当救世主一样供奉,予他无限荣光,称他是旷世英雄,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半个字。

这不是相信科学,这是相信科学能解决问题

给他的殊荣和礼遇不是因为尊重他,而是要他心无旁骛的为自己更好的解决问题。

如果宗教和巫术能够“解决”问题,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相信宗教和巫术。

问题顺利解决后,就把科学家丢在一边,忘在脑后。如果问题解决中冒犯了自己,不妨先忍耐一时,等问题解决了再跟他秋后算账。如果问题没有解决,就把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再供奉下一个能解决问题的科学家。

新冠肺炎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听他的,可能会死,那就姑且听他的。

喝粥还是喝奶,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喝啥都能活着,那就喷他!

从专业角度,肯定喷不动他,从道德层面下手,就容易多了,崇洋媚外!

问题解决的时候,就是他们的神走下神坛的时候。 

 

【9】@蒸汽凤梨

高晓松曾讲过一个让我忘不了的故事“有一年我看中央电视台,每年这个毕业季,考上大学的时候,中央电视台说,这些贫困学生有没有人认捐。我看到一个四川省的一个小姑娘,家里真的很惨。爸爸下煤矿背断了腰,妈妈也瘫痪在床。一点钱没有。说报考了浙大。然后我就打电话给小女孩。我说,我出你的钱,你要考浙大。然后你考上的时候你告诉我,我立刻把钱汇给你。学费,生活费我都出。她说好。我一天在录音,她打来电话说,你好,叔叔,我考上浙大了。我就特别高兴,我说那就给我帐号吧。她说不是的叔叔,我告诉你我考上浙大了,是为了让你安心,但是已经有一个宁波的叔叔捐助我了,所以我只是向你报喜,我并没有向你要钱。我当时都傻了。我说可是你多要一份钱的也可以帮爸爸看病啊,她家里因为爸爸治病欠很多钱。她跟我说了一段话,我自己特别感动。她说,人一次不要脸就会有第二次就会有第三次,所以一次都不能不要脸。”

这个故事对于后来的我特别重要,每当我遇到了灯红酒绿的诱惑时,总是让我警惕悬崖峭壁前的海市蜃楼。不要脸这种事很容易习惯,所以一次都不能不要脸。 

 

【10】@TNABO北美票房榜吧

#TNABO# 《好莱坞报道者》:疫情或将促使更多制片厂进行合并、流媒服务掌握更多内容创作

“我们深信媒体内容的制作和发行将永久性地改变。”传媒研究公司MoffettNathanson的高级研究分析师迈克尔·纳森逊在一份名为《告别好莱坞》(Say Goodbye to Hollywood)的报告中写道。

根据迈克尔·纳森逊的预测,美国的电影银幕数量最终将会减少,且由于“只有少数资产搭配恰当的制片厂有机会生存”以及利润来源加速转向流媒业务中,大多数制片厂将寻求合并和收购机会。

“进入2020,我们认为媒体赖以生存的支柱已经开始破裂。”纳森逊写道。“如今,我们担心消费行为永久性地转向流媒模式会使得它们崩溃。随着内容制作者重新审视制作线性电视内容和电影长片的经济效益,传统电视生态圈和电影产业都能感受到这种影响。这场危机结束后的结果会是,顶级流媒平台——网飞、亚马逊、迪士尼——将会把握大部分的内容创作。”

报告表示:“除了控制着Disney+/Hulu的[迪士尼]和拥有HBO Max的[华纳兄弟]外,好莱坞其他三家大制片厂([索尼影业]、[派拉蒙]、[环球影业])以及两家小制片厂([米高梅]、[狮门影业])可能需要通过合并来提高销售影响力并加速成本削减。”报告指出,这在情况在音乐唱片业中已经上演过:音乐产业的生存之道是“利用其版权资产而非新一批的流媒发行商”。而在影视领域,在流媒体巨头们已经决定扩大并把握自己的版权后,整合的必要性也随之而来。

纳森逊相信在疫情结束后,院线窗口期对于大制作而言仍然会是其盈利能力和社会意识的关键驱动力。而问题在于制片厂们未来还会愿意给电影分配多少资金。中小成本影片是需要担心的对象,鉴于在2010年代北美票房1亿美元以下的影片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从最初的52%下滑到去年的39%。这一趋势在未来可能还将加速。“中等预算和非大片项目今后将不值得花费传统院线发行环节所需要的开支。”

报告还预测,美国电影银幕数量将会下滑。鉴于制片厂和流媒体服务的举措,即使对疫情的恐惧削弱,未来院线观影人次也将受到持久性的影响。上座率的低下让庞大的银幕数量难以保持下去。在危机结束后,院线们将专注于弥补资金平衡表。这将导致影院装修和升级过程需要放缓,而电影票价也将进一步被抬高。“当需求减弱时,这通常是最糟糕的做法。”

院线是否有别的办法弥补中小成本电影数量锐减所带来的损失?一种构想认为院线可以寻求和[网飞]以及其他订阅视频点播服务达成合作协议,让对方生产自己的原创内容。但这也将使得院线窗口期需要变得更为灵活。“从本质上来讲,这场危机可能会让院线一直以来所担心的事情成真。”

 

 

 【11】卡夫卡谈话录(节选) 


“太可惜了。俄国人试图建立一个完全公正的世界。这是一件宗教事情。”

  “可是布尔什维克是反对宗教的。”

  “它这样做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宗教。干涉、起义、封锁,这是什么样的事情?这是将席卷全世界的大规模的、残酷的宗教战争的小小前奏。”

我们看见了一大群举着旗子去参加集会的工人。卡夫卡发表他的看法:“这些人那样自信,情绪那样好。他们控制了街道,以为就控制了世界。其实他们错了。秘书、官员、职业政治家已经在他们后面窥视,他们全是现代苏丹,工人是在为他们开辟上台的道路。”

  “您不相信群众的力量?”

   “我看见了这种力量,群众的不成形的、似乎无法驾驭的力量,他们渴望被驯服,被塑造。每一场真正革命的运动结束时都出现一个拿破仑波拿巴。”

  “您不相信俄国革命会继续扩大?”

卡夫卡沉默了片刻,然后说:“洪水越向四周扩大水就越浅,越浑。革命蒸发了,只留下新官僚体制的泥浆。束缚人类使其受苦的镣铐是公文纸做的。”

 

【12】@罗新PKU

2005年初,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接受一家瑞士报纸采访时,提到1915年的亚美尼亚人惨案和近年的库尔德人问题,说:“三万库尔德人和一百万亚美尼亚人在这个国家被杀害,却没人敢说这个事,可是我得说。”这家报纸发表后,其他多家报纸纷纷转载,土耳其国内立即掀起惊涛巨浪,民族主义团体仇恨帕慕克的言行排山倒海而来,他受到实质性危险,出国躲避了几个月,之后回国直面媒体,强调他的本意只是要提醒人们对土耳其言论自由环境的注意。民族主义律师Kemal Kerin?siz起诉他公开诽谤国家。法庭开庭后放弃了起诉。但攻击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帕慕克的书被集中焚烧,各种仇恨言论与行为呼啸澎湃。不知道这种攻击是不是帮了忙,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慕克,更加引发情绪复杂的对立和撕裂。Kemal Kerin?siz继续上诉,2011年,法庭判帕慕克有罪,罚了他6千里拉。

因为被民族主义者围攻,帕慕克决定写一部政治小说,这就是后来大受好评的《雪》。

 

【13】@马伯庸

今天该吃的瓜都吃得差不多了,明天也许还有更大的大瓜,但谁也不知道。

吃瓜间隙,还是说说读书吧。

时间很晚了,这次不推荐书,推荐一个人的文集,几篇不算太长的文章。这个人的文集呢,实体有,但不太好买;不算禁文,但作者身份有点敏感,简称为101吧。大家不必买书,可以直接在网上搜,有现成整理好的电子版。

叫《林彪军事文选》。

别紧张啊,没有什么敏感密辛。这个文选收录的是101从1934年到1948年之间的一系列文章、讲话等。比如头三篇是《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和《关于作战指挥问题向军委的建议》,《论短促突击》,后面的文章基本上也是围绕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的各种问题来谈的。建国后的文章讲话,只收录了四篇,比例很低。

为什么推荐他的这些文章呢?

跟101这个人在政坛起伏的经历无关,甚至跟文选里讨论的军事细节也没多大关系。对于我们这些读者来说,这些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所揭示出的一种思考方式和方法论。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份商业分析报告的写作指南来看待。

101写文章跟他打仗似的,犀利精准,严谨利落。他特别擅长从庞杂的表象中抽出一根线头,精准定位到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围绕着问题逐步分拆,深入剖析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据此提出解决办法的若干思路,如何落地实现云云。整个论述过程不蔓不枝,推导有条不紊,思路极为清爽,富有一种逻辑上的美感。搁到现在,这些文章仍是极佳的调研和分析报告。我在阅读的时候,眼前浮现出的是一页页的精美PPT……

我在销售部和市场部都干过,接触过很多行业调研报告和市场分析报告。我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很多人醉心于描绘宏观数据和市场整体形势,却很少有人能从中提炼出企业真正要面临的问题。问题都找不准,后面的分析和规划就成了无本之木,基本上属于自说自话。

事实上,学会发现问题,永远是一篇合格报告的第一步。比如文选里的第一篇《关于五次反“围剿”之战术问题》,101上来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的和充分的了解,那我们便不能很正确地决定我们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去战胜敌人。” 然后花了大量篇幅分条细缕地讨论,第五次反围剿在战术到底有哪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几点等等。问题分析完了,结论也就呼之欲出。

1010的文风粗看干巴,没什么成语典故,行文简洁,甚至还带着一种淡淡的漠然。但因为逻辑性太强了,反而凸显出一种智识上的简洁之美。即使是那几篇在抗大的讲话,按说是务虚性质的,但他几句鼓舞的话说完,立刻又转到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似乎不把任务布置落地,就浑身不舒服。事实上,他的文章除了具有指导意义之外,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迅速落地,转换为实效,连action plan都齐备了。

所以如果你是企业管理者或市场分析人员,我建议不妨把这本文选找来读一读,必有所得。如果配合主席的《寻乌调查》来读,效果更佳。

 

 

【14】@李勇Leon

傍晚,武汉街头,一外卖小哥坐在路边,一边大口吃蛋糕,一边抹泪。路人以为他被欺负了,问怎么了,结果他泣不成声。

原来,这个小哥刚从一家蛋糕店取货出来。出门前,他看了一眼备注,觉得特别诧异。上面写着:这份小蛋糕是送给外卖小哥的,生活不易,注意身体哦!

小哥不解,返回店里跟店员反复核实,店员打电话确认,这就是顾客随机点给外卖小哥的。电话里,顾客说,外卖小哥每天很忙很辛苦,希望这个小举动能够提醒他们按时吃饭,保重身体。

小哥听完觉得特别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他的生日,但是工作太忙了,他本来没有打算过的,结果收到了一份来自陌生人的生日祝福。

这是一单不用送的外卖,为小哥节约了几十分钟。他拿着蛋糕坐在路边的台阶上,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吃着吃着,他就哭了起来。

小哥说,“这位顾客的好意,让我很感动,也想起了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委屈,又觉得很心酸!我真心谢谢他!”

 

 

来源:新浪微博 由 喷嚏网 综合整理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