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马伯庸:陪孩子读《木兰辞》

[读书]@马伯庸:陪孩子读《木兰辞》
喷嚏小乖 发布于 2020-6-22 8:33:00
正值父亲节,继续聊聊带孩子读古文的事儿
漫长的疫情期间,我带着马小烦背完了《出师表》,可开学仍是遥遥无期,又不能让他闲着。我在各种文选里翻了很久,决定把下一个目标定为《木兰辞》。



没什么特别深层次的理由。当初马小烦之所以有足够的耐心背《出师表》,是因为他同时在听三国评书,喜欢诸葛亮。这次他刚看完迪士尼那版《花木兰》,背《木兰辞》也顺理成章。何况《木兰辞》文辞质朴,故事性强,背起来比较轻松。最后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理由——《木兰辞》我也能背下来,不至于教孩子时露怯……



在开工之前,我尽力抑制住自己的考据癖,它到底是哪个时代的作品、木兰到底姓啥,在这个阶段都不重要,就算我讲了,他也不理我。



还是专注于文本本身吧,重点让孩子感受到《木兰辞》的美。



《木兰辞》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说得简单点,我们读《木兰辞》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不是一幅幅静止画面,而是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BGM的电影片段。



毕飞宇老师在讲解海明威的《杀手》时,曾经说过,这部短篇小说一定是在电影诞生之后写的,因为作者有着明确的镜头运用意识。《木兰辞》虽是电影发明之前的作品,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中读到强烈的镜头感——这也许不是正统的教学法,但对习惯了看电视电脑的小孩子来说,至少这么讲能让他们能迅速进入状况。



就从开头说起吧。



一个正统的叙事诗是怎么开头的?比如《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是比兴的手法,是诗化的浪漫表达。在烘托完气氛之后,才开始铺排:“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前面烘托气氛,后面交代人设,交代完人设再点明情绪,交代前因后果,很符合逻辑。



但《木兰辞》不是。



它的第一句是“唧唧复唧唧”,是声音。



咱们闭上眼睛,想象眼前是一块大银幕,剧场里一片漆黑,银幕还是暗的,但已经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唧唧声始终不绝于耳。



一个名字,一个动作,一段声音。



紧接着,《木兰辞》的作者——或者叫导演更合适——没有急着交代木兰的生平,也没急着描写她的相貌与性格,反而把织布机的音轨调低,推高了木兰的叹息声:“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说明什么?说明木兰根本无心织布,所以动作会越来越轻,心思却越来越重。



这是特别典型的电影语言。



什么叫电影语言?它想传递出来的信息,不只是通过文字或台词,而是用画面、动作、台词、光影、声效等一系列手段的复合来表达。如果你们还记得《大决战》第一部的开头,一个极小的主席身影,缓缓攀登上陡峭的黄土高原。登顶之后,他迎着朝阳俯瞰下方,看到冰封已久的黄河水面开始解冻,传来大块冰凌咔吧咔吧开裂的声音,如雷如崩。不必再多说什么,人物的处境与心境已交代得一清二楚。



《木兰辞》和《大决战》风马牛不相及,但两者在开头运用的艺术手法,原理上是相通的。开头四句诗,看似没什么信息量,但通过两条音轨的调度与动作配合,在读者脑海中成功建起一个忧愁少女的形象。



讲完这四句,按道理,总该开始交代木兰为什么发愁的吧?可作者偏不,不急不忙又接了四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修辞上,这叫“复沓”,古诗文中常见。指的是同一句意,往复回荡,形成一种美妙的韵律感。



但这仍旧很奇怪。《木兰辞》本身的写法,对笔墨是很俭省的,比如该浓墨重彩渲染的征战篇章,它几句话就对付过去了;该浓墨重彩渲染家人送别,它一句话就讲完了。怎么在这里,却要浪费足足四句没有信息量的废话?



我觉得至少有两重功用。



第一重功用是打破了第四堵墙。木兰发愁的原因,她自己知道,周围的家人也都知道,没必要多做交代。那么谁不知道呢?只有读者不知道。所以这个问题,是替读者问的。很像纸牌屋里的下木总统,动不动就对着镜头讲话——这就是为什么我特别强调《木兰辞》有镜头感。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安排?这是作者给读者的一个很重要的提示:我们不是以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三方来看待整个事件,而是牢牢地固定在木兰身上的,观其所观,感其所感。我们在诗中读到的情绪,未必是真的,而是带有强烈的木兰主观色彩。这对于理解后面的部分至关重要。



第二重功用,是我儿子发现的。我给他讲到这四句,简单地翻译了一下:“木兰你到底在想什么?在挂念着什么?她说没有想什么,也没挂念着什么。” 我本打算继续往下讲了,他忽然乐了,说“这不是我嘛!”我仔细一琢磨,还真是!



这个臭小子性格很倔,有时候闹起别扭来,我问他你干嘛生气?他一扭头,说没有!我没生气!但还是瘪着嘴,一脸气呼呼的——这跟木兰一样一样的!



《木兰辞》的开头通过各种手段,渲染出了她的烦心事。明明你就是在叹息,怎么现在问你发愁什么,你倒一扭头,说没什么。通过这么一个看似矛盾的反应,一个倔强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这将为接下来她代父从军的惊人决定,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带着孩子读书挺好的,有时候他所看到的角度,是大人往往想不到的。



接下来,总算进入正题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这一段正常叙事,只要给孩子讲解几个知识点就行了。比如“军帖”、“军书”是什么?扯开来讲,得从北朝府兵制聊到敦煌书简,没必要。我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军帖就是征兵通知书。结果马小烦问,通知书为什么有十二卷,为什么每一卷都有爷的名字?



这事儿其实我原来也纠结过,后来不纠结了。这就是个修辞手法,表达兵役催繁罢了。后头还有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无非图个口顺,千万不要拿皮尺去量庐山瀑布有无三千尺。至于为什么是“十二”,我觉得留待他听完说岳的十二道金牌,再解释不迟。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卷卷有爷名”里的“爷”,是古人称父亲,这一定要尽快讲给孩子听。否则他们也许会像马小烦一样,拿起网课自考的卷子,站在书桌上,神态倨傲地一翘大拇指,一口京腔儿:“卷卷有爷名!”



“爷”不是这个用法!你给我快点下来!



接下来,是马小烦最喜欢的段落了。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我本以为这是一个传授“互文”概念的绝好机会,可惜解释了半天,他还是似懂非懂。对一年级孩子来说,“互文”还是过于艰深。但对一年级孩子来说,购买装备给自己加点却一点不陌生。所以为了方便记忆,我做了一下处理。



地点:东市。购买物品:骏马。效果:移动力+10。

地点:西市。购买物品:鞍鞯。效果:稳定性+5。

地点:南市。购买物品:辔头。效果:坐骑友好度+10。

地点:北市。购买物品:长鞭。效果:加速时间+5s。



瞬间,几乎是瞬间,他就把这篇伪游戏攻略给背下来了!四句毫无窒涩,一气呵成。当时把我给气的呀,小兔崽子你背别的怎么没这么上心呢!



哦,对了,在继续往下推进前,必须有一个地方要额外说明。



前面一段是木兰决心代父从军的准备过程,后面讲的是木兰出发。大家读到这里,会不会觉得缺了点什么?一家人接到征兵通知以后,怎么个发愁的样子?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之后,亲人们什么反应?是担忧?是欣慰?还是觉得理所当然?



没有,一句都没提,如此重大的一个决策,木兰的家人就像完全不存在似的。换了别的作者,早就掣起大笔,好好渲染一下家人的种种情绪,衬托出木兰出征的勇气与离愁。这么好的机会,怎么作者会舍得不用呢?



原来我也一直没想明白,但这次陪着孩子读,很多原本一掠而过的地方多深思一下,立刻豁然开朗。



还记得“问女何所思”那四句废话给我们的提示么?



我们不是以客观视角在观看,而是牢牢地固定在木兰身上的。她看到的,我们也能看到,同样道理,她看不到,我们也看不到。我们接受到什么信息,完全取决于木兰的主观情绪。



从《木兰辞》的开头第一句“唧唧复唧唧”到“北市买长鞭”,你会发现全是从木兰视角里出发的主观镜头。尤其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两句,如果读者是客观视角,看到的该是“我家无壮丁”或“我家无大男”;只有从木兰的主观视角出发,以她在家庭中的位置来衡量,才会说出“阿爷”、“长兄”这样的称呼来。



还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是很典型的内心独白,只有木兰自己才能听到的声音。读者能听到,说明我们是在木兰心中。



回到刚才的问题。



为什么《木兰辞》里没有提及家人对“代父从军”这个重大决定的反应?



因为木兰并没见到,诗里自然也不会写,跟随木兰视角的读者自然也看不到。



那么问,为什么木兰没见到家里人的反应?



因为她有意忽略掉了。



代父从征,对一个少女来说,是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她不光要面对战场生死,还要承受家人的挂念,后者恐怕还更难捱一点。



木兰性格倔强刚毅,她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她会把这些都忽略掉,甚至可能故意回避,过多的回想,只会增加无谓的痛苦。换句话说,亲人视角在《木兰辞》里的缺失,正是木兰内心最温柔最柔软的体现,也是作者最细腻最隐晦的手法。



在迪士尼动画《木兰》里,花木兰在一个深夜拿走父亲的佩刀,留下一束头花,毅然偷偷上路。这固然是艺术虚构,却和《木兰辞》里隐藏的这层意思颇有暗合。



在接下来的一段里,这个主观特征表现的更为鲜明: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你们看,“旦辞爷娘去”,这是木兰所亲眼看到的,这时她还保持着冷静而克制,字句里不带任何情绪渲染。可一到了黄河边,自己孤身一人时,立刻崩不住了,“不闻爷娘唤女声”,她听不到爸爸妈妈呼唤自己的声音,她反反复复想,思念反复回荡,从黄河边一直到黑山头,始终未停。



我们是主观视角,和木兰一样听不见,也和她一样在心里反复想着“听不见”这件事。主观视角的局限,反而营造出一种留白的效果。



这种感受我很能体会。当年负笈海外,临行时我妈哭得稀里哗啦,我还真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反而有种终于自由的期待。一直到飞机开始滑行,我望向舷窗之外,看到玻璃幕墙有个影子一直站在那,应该是我妈。我一瞬间才突然意识到,我恐怕要跟家人分开很久了,很久都见不到了,那一下子,鼻子猛然发酸,眼泪啪嗒啪嗒掉下来。



所以说,千百年来,人类的感情都是相通的。



(后来我问了,我妈说不是她……)



这一段在音韵上的处理,也极见高明之处。前方都是五字一句,而这一段,句式则变成了五/七/九、五/七/九,每一句都比前一句要多两个字。这种句子逐渐拉长的感觉,光是看还不觉得,你如果吟诵起来,真的会产生一种距离不断变远的错觉,层层递进,徐徐舒展,与木兰长途奔波的意象完美契合。



读这一段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的是一幅幅快速剪影,一个骑马少女渡过大河,穿过大山,时而黄河鸣渐渐、时而战马鸣啾啾。短短几句话,情景融汇,气完神足,实在是太美了。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一段不太容易背诵,马小烦花了好久才背下来;也不太好讲解,戎机、关山、朔气、金柝之类的词,都需要特别解释,费嘴。



究其原因,是这里突然变味了。



《木兰辞》的其他部分,文辞浅显直白,近乎白话。唯独这一段,文风陡转,变得雅驯起来,特别突兀。可以对比一下同时期的《陇上壮士歌》,描写战争是这样的:“十荡十决无当前,百骑俱出如云浮,追者千万骑悠悠。” 《企喻歌》里这么写:“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所以有一些研究者推测,这一段也许是某个文人添补上去的。



这个说法,恐怕永远没机会证实或证伪,但无论如何,它至少严守了一条原则,没有喧宾夺主。



前面讲了,《木兰辞》有一个导演存在。其实吧,这里还活跃着一个高明的剪辑者。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剪刀手,会把所有与主题无关的篇章——无论多么精彩多么富有戏剧性——统统都剪掉。



《木兰辞》的重点从来不在征战。战争只是一个背景,作者甚至吝于对其性质做出评判。古诗词里常见的对征夫的同情、对建功立业的感慨、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吐槽,这里统统没有。战争在这首辞里,就是一个由头,一个故事逻辑所必须的转场,因此剪刀手只分配给它转场所需的篇幅,一句都不多给。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段时,会发现一只无形的手在拖动进度条。六句话,只是六句话便把十几年的艰苦军旅生涯给拖完了。



打完了仗,木兰回来见天子。又是“策勋十二转”、又是“赏赐百千强”,又是“尚书郎”,可谓回报丰厚。对于考证其年代的人来说,“明堂”、“策勋”是很重要的标志物。但给孩子讲,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地方要特别讲解。谁知道马小烦却很喜欢这段,背诵起来兴致奇高。



后来我想明白了。他之前在四市买了那么多装备,现在该是收取任务完成的奖励了。现在这些孩子,全是游戏思维,肤浅!你爹当年玩魔兽的时候,可……可也差不多。



讲到这里,得顺便说一句。唐代《酉阳杂俎》里有一章讲到骆驼,是这么说的:“驼,性羞。《木兰》篇’明驼千里脚’,多误作鸣字。”——就是说,《木兰辞》其实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通畅注释里解释为千里马;一个是“愿驰明驼千里脚,送儿还故乡。” 这个”明骆”,指的是上好的骆驼,卧姿时肚皮不贴地,侧看可以露出一条光线,腿力强劲,可以走上千里。



从韵律上来看,“可汗问所欲”之后,接的是“木兰不用尚书郎”,七个字,后面再接七个字“愿驰明驼千里脚”也合乎情理,与后面的“送儿还故乡”构成一个“五七七五”的对称句式。张鷟在《朝野佥载》里讲过一个段子:“后魏孝文帝定四姓,陇西季氏大姓,恐不入,星夜乘鸣(明)驼,倍程至洛。时四姓已定讫,故至今谓之“驼李“焉。” 可见好骆驼的脚程,未必比马慢。



木兰上一次离家的时候,刻意避开送别场景。这一次回去,心境截然不同,她迫不及待与亲人见面。我们读者也跟随着她的主观视角,见其所见,感其所感。看到“出郭相扶将”的爹妈,看到“当户理红妆”的大姐,看到“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弟弟,这一次她事无巨细,全都看在眼底,看也看不够。思念之情,透过这个视角洋溢而出。



可她怎么会看到这一切呢?我怀疑这不是她亲眼所见,而是在回乡路上想象出来的。我们读者随着木兰的浮想联翩,离家乡越来越近。



接下来,是我在《木兰辞》里的最喜欢的段落。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这一连串动作特写极美。每次想象那卷画面,我都会心潮澎湃,它太有节奏感了,从容、自信,有条不紊,就像一块蒙尘璞玉缓缓被吹开尘土,一点点露出剔透的本色。



可惜马小烦还不能理解这种美,我只能给他看灰姑娘变身和钢铁侠第一次装备出击的段落……



大家要注意一个细节。在木兰的主观视角里,她每次提及自己,要么用第三人称“木兰”,要么借父母视角称“女”,但唯独在这一段里,她第一次用“我”来自称。



从《木兰辞》的一开始,木兰就处于一个牺牲的状态。她所做出的抉择,都是为了家庭,为了父母,而非真心所愿。所以在主观视角里,她所做的一切,与其说是自己所围,毋宁说是一个与“本我”区格开来的木兰所为。而真正的木兰,则在旁边安静地看着她,就像看着另外一个人。庄子描述南郭子綦忘我境界用了三个字,叫做“吾丧我”,我们追随的主观视角,其实正是属于这位“丧我”的真木兰。



现在任务达成,不需要她继续付出牺牲了。“木兰”完成了使命,“我”终于回归了本体。她缓缓卸掉自身的责任,诚实地遵从自己的内心。“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四个“我”字重音连用,压抑已久的天性,就这样毫不掩饰、毫不矫揉、坦坦荡荡地释放出来——她甚至还故意出去吓伙伴们一跳,这样开朗的性格,与在十多年前那个“唯闻女叹息”的状态,可谓截然不同,这才是真正的木兰啊。



《木兰辞》有一个特别美好的地方,是后世各类衍生作品所不能及的:在木兰展露真身之后,整个故事就果断结束了。



因为木兰的主观视角贯彻始终,讲的是她自己的心路历程。无关这个主题的,能省则省,能删则删。于是十二年征战,被六句话解决;于是木兰接下来的人生,是嫁人还是继续打仗,是留在家乡还是去京师为将军,并不需要交代——在作者看来,木兰在内心找回自我才是顶顶重要的,其他的都不是事儿。



如果你们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以对比后世的一些衍生作品。



比如说真正奠定了木兰在民间形象的作品,是明代徐渭的《雌木兰》。在《雌木兰》的故事里,徐渭给木兰赋予了一个“花”姓,从此成了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整个故事基本沿袭了《木兰辞》的结构,添加了更多细节。安排花木兰生擒黑山贼豹子皮,并让她立功后接受了天子授予的尚书郎官职。徐渭甚至还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花木兰在军营十几年,为何没暴露身份?因为她从不在人前撒尿……



在《雌木兰》故事的结尾,徐渭安排了一位叫王郎的角色,德才兼备,品行良好,他感佩花木兰的孝心,两人成婚。成婚后王郎中了贤良文学科,成了校书郎。更有甚者,徐渭还特意写了一段:花木兰在代父从军之前,先把小脚给放了,免得被人看出破绽。等功成名就回到家乡,她一脱鞋,开始为自己的大脚发愁,只好找到一个漱金莲的方子,“把生硝提得似雪花白,可不霎时间漱瘪了金莲瓣”——这就近乎残忍了。



当然,这是时代背景所限,但我们至少该知道,在明代人眼里,《木兰辞》的结尾是不完美的,居然没完成婚姻大事,非要安排一户好人家嫁了,木兰才算功德圆满。花木兰那些战前擒贼的偌大功劳,在他们眼中,终究不及王郎高中来得更好。后来有些《雌木兰》的观众寿数绵延,一直活到当下,这些几百年的僵尸见别人跳舞跳得好,只是未曾生育,也不免嗟叹几句。



就算是迪士尼动画《木兰》,到了终局,还是未能免俗地加入李将军求见的浪漫桥段。无论主动或被动,木兰的情感得有个交代,观众心里才觉得踏实。



而作为这一切的源头《木兰辞》,则是把“我”的回归,作为木兰最美好的结局,足够了,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来画蛇添足。谈不谈恋爱,结不结婚,根本不重要,更不需要别人来管。



所以当诗句进展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时,视角突然抽离开来。我们不再跟随着木兰的视角,被她赶出了脑海,变回到了客观的第三方。仿佛木兰面向镜头对观众说:“我想分享的故事,到此为止,接下来我的人生,你们不需要知道,也不用你们评价。你们还是去追那两只兔子吧。”



我其实一直有个怀疑,《木兰辞》的创作者,会不会就是木兰本人,或者有同样经历的女性。这些浅显词句背后,有一条清晰的创作情绪贯穿始终,并通过精致的视角与剪裁,丝丝缕缕地散发出细腻幽微的情绪,牵扯着我们跟随木兰一起经历,而不是评判。



当然,这些感悟讲给马小烦听还太早。所以我讲到这个结局的时候,只是告诉他:第一,男孩子能做的事,女孩子也能做到,而且会做得很出色;第二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事,就是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但不包括“不去上学每天在家里搭乐高”。

 

 

 

链接

 

 

喷嚏优选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广告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