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活--我在朝阳医院眼科见习的一周|写于伤医事件后

[人物]我在朝阳医院眼科见习的一周|写于伤医事件后
喷嚏小乖 发布于 2020-1-23 21:56:00

微信公众号:SplendidJoy

作者: @Shuxin

 

没想到本文会以这种形式发出来,有很多事儿和很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Part I



趁着寒假回国,我申请了2020年1月在朝阳医院眼科见习一周,一来为了多了解一线医护的工作状态,二来也是为了离曾经的医学梦更近一步。



周一下午,是眼科门诊一周中最忙的时候。这一天下午是陶勇医生的专家门诊,全国各地的病人慕名而来,塞满了眼科门诊整个楼道。分诊台护士告诉我,临近年关,病人已经少了很多。可病人还是黑压压一片堵在了诊室门口。



大多来看普通诊的都是麦粒肿、结膜炎,有时候还有几个慢性结膜炎导致眼结石的,还有老人来帮老伴儿来拿常用眼药水的。病情大多不复杂,但患者都背景各异。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常年定居智利的阿姨,说起:



“智利的大夫态度是真好,但是速度是真慢,一个检查排几个月是常事儿,远不如国内看病来的方便”



所以她每次回国都要看病拿药。临走,她央求大夫开了最大量的眼药水方便她带走。



如果说普通门诊的节奏是放学回家做作业,专家门诊的节奏就是理综考试,还给你限制了时间的那种。



专家诊的病人一般都情况相对复杂,常规操作是初诊之后还需要根据一系列其他检查再诊断。病人初诊之后接着回来两三次是家常便饭,也就是为什么专家诊病人相对量少却强度丝毫不减,甚至更高。



青光眼专家诊医生一天重复最多的话可能就是“先交费再检查,拿着结果回来找我”,“出门左手隔两间治疗室测眼压”,“725房间做OCT和视野检查”,有复杂的检查流程还需要帮病人手写下来。专家诊的大夫遇到病人无法理解的病情(大多数情况),大夫还需要指着台历上的眼球解剖图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解释——听得太多了,我都能解释个八九不离十了。除了这些,遇到心理焦虑的患者,大夫还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这些步骤,几乎要重复给每一个病人,在每一次出诊的时候。



一个下午,我这个负责导医、零碎跑腿的小喽喽都一口水也没喝,更别提主诊大夫了。



门诊日像战场,手术日才是在针尖儿上起舞的日子。朝阳医院眼科把像白内障、翼状胬肉、睫状体光凝、泪道手术及眼部整形这样的手术都放在了日间手术室,这样病人可以当天住院当天出院,省去了往来医院、长期住院和等待床位的很多麻烦。他们选择把有限的病房床位留给复杂的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还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那些更严重的疾病。



手术日一早,大夫要先于患者到达手术室更衣,完成术前准备、与患者沟通谈话、梳理术中术后注意事项、书写病例等等一系列工作,丝毫马虎不得。眼科手术大多都是显微手术,需要大夫注意力高度集中,手术过程中一直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情况。是多么精细的手术呢?



“眼球直径24毫米,

进入眼前段的切口宽1.8-3.0毫米,

晶状体前囊膜厚14微米,

后囊前囊膜后4微米,

撕开前囊膜手术,但不能弄破后囊膜,

视网膜前的内界膜2.5微米,

撕这一层,不能弄破下面的视网膜。”

引自Twitter@goldengrape



当然,一名眼科大夫一周的工作远不止出门诊和手术,还有各种学习、会议……如果是连班,大夫需要在8点准时开诊,11点去吃中午饭,用半个小时完成去食堂、拿菜、吃饭、回诊室,11点半又必须返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是手术日遇上突发状况,不能按点吃饭更是家常便饭。用5+2白加黑来形容他们再贴切不过了,劳动法的8小时工作制仿佛跟这个职业没有任何关系。



都说医院是个增强版的感受器,情感和现实都在这里被无限放大。



有稀里糊涂的。患者手术后来复诊,大夫问做的什么手术啊。患者喊“白内障!”,结果大夫裂隙灯下一看“你这白内障没做啊?你做的啥手术?”。这时候陪同患者的家属一横肩膀,嚷嚷着“你们做了什么手术不知道吗?你们系统里不都有吗?!”大夫一听,这开始劈劈啪啪在就诊系统里找记录,半晌才发现患者做的是泪道手术。患者家属却因为医生一开始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手术,脸都要拖到了地上。



有让人哭笑不得的。有个患者来看专家诊,不停地说着自己没有钱,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沓感谢信说“你看我虽然没什么能力,但我能写啊!给你们写了感谢信,医院会给你们发钱吧!“大夫只能笑笑,其实感谢信根本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经济上的补助,只是一丝精神上的慰藉而已。



有让人困惑不解的。一个靓丽的中年女子带着80多岁的老奶奶来看病,提起术前检查需要400-500块钱,手术需要5000块钱。中年女子表示:“为什么术前检查这么贵啊,手术更不便宜啊。你给我们把没必要的检查删一删”。大夫怎么可能开没必要的检查呢?现在做个头发都要上千元,几千块钱换来一个眼睛的光明怎么就贵了?



……



其实最让人感动和印象深刻的,是术后病人复查时一片赤诚的感激。





Part II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普通人见习眼科一周的经历。我并不是想要吹嘘这个职业有多么高尚和辛苦,我想强调的是,这些兢兢业业的大夫们都是高考分数优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站在这里。他们付出同样的努力,用同样的聪明才智,如果他们在金融、互联网这样的岗位上,一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可以有年假和家人团聚,可以不会因为常年值夜班而神经衰弱……他们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然而同时,我也是一个心系医学的学生,还是一名眼科医生的女儿。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得不说。



我在2014年参加高考前夕,正是北京医患最紧张的时候,在各方劝阻之下,我最终放弃了直接报考医学院,但梦想仍在,我也从未远离。



我在每一次伤医事件后努力发声,为的是希望靠一己之力改善哪怕一丁点的社会舆论,祈祷不要伤害到我的亲人朋友。我在大学期间上了卫生经济学的课,关注着医改的新动向,关注着带量采购、药价谈判……为的是说服自己,中国的医疗事业有希望!我们的医改有希望!2020年1月,五起伤医事件,我甚至难以面对自己在医学院的同学告诉他们:“我觉得xxx会好的/毕竟是意外”。



每起伤医事件过后,我和朋友们总会自发讨论起现状,装安检、一键报警系统、建立黑名单制度……我们都提起过,然而这些总是治标不治本。我曾在自己的其他社交平台上写道“(在眼科见习一周后,我)更加确信了患者日益增强的‘花钱在医院买服务’的观念 与 大夫常年’极度繁忙却收入极低‘之间的矛盾”。其实想想看,现在紧张的医患关系到底从何而来呢?一个病人千里迢迢跑来看病,费劲心思挂上了号,然而大夫只看5分钟,如果我是患者也会不满吧。但易地而处,一个大夫一天多则看近百个病人,每个病人能分到的时间就只能有那么“5分钟”,这真的是大夫的错吗?一个病人手术不完美出现了并发症,患者自然会心情低落。然而大夫更是惋惜难过的人啊,每一双眼睛、每一例手术都是他们心血的结晶,大夫怎么忍心让它摔碎呢?什么时候病人要因为手术并发症把屠刀挥向兢兢业业救治他的大夫了?



未来在哪里?我也想知道。



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大夫的女儿,是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孩子。我会在除夕跟爸爸一起去医院给妈妈送饺子,朝阳医院7楼眼科门诊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之一。医生是我的家人,医生护士们是我亲爱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啊。



我记得陶勇叔叔周三下午下班后步履匆匆来参加科室的学习分享。见习一周,我无数次看到他在我眼前经过,但他忙到我连打招呼都不忍心去打扰。我也记得明明下午1-4点的专家诊,因为病人太多,陶叔叔上午十点多就要开始看。前几周,他还刚刚做完主任述职,意气风发地讨论着对眼科的未来发展期望……他有多优秀,我这个外行人都不必说,单看看微博微信上关于他的各类报道吧。我知道他是朝阳医院最年轻的科主任,我也知道眼科的疑难最后都会转到他那里。我还记得,妈妈总提起“要是有机会你能看看你陶勇叔叔是怎么看病的就好了,他太棒了”,可我还没来得及有机会……我是真的很崇拜他啊!



至于杨硕叔叔呢,这一周每次我离开科里的时候,总是看到他在门诊开医嘱、写病历。他在我小时候跟我玩二十四点,总逗我开心……在医院里,他见到我总是热情地打招呼,每天笑呵呵的,看到叔叔就看到了快乐。在我眼里,他是科里最有趣可爱的人呀!



然而,突然,他们都倒在了 患者的菜刀 下。事发当日上午,我还在诊室门口跟繁忙的杨硕叔叔挥手说再见……



我多么庆幸事发当日我的妈妈只是夜班,我又多么难过事发之后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接了班。我当时问她,“咱今天能不值了吗?”



——“不能。”



事发次日中午11点半,彻夜未眠的她到了家。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吃了片安定休息了。我开始帮她在网上购买防狼喷雾,因为接下来的日子她还要继续上班出诊。



她只是千千万万医护人员中的普通一员。





Part III



附1:朝阳医院眼科部分工作人员朋友圈

 






附2:2018年陶勇医生院内演讲《七日光明》

(原文链接:https://www.bjcyh.com.cn/Html/News/Articles/21255.html)

 




附3:陶勇医生的日常

 


图为陶勇医生与同行的对话

其余种种,请大家微博搜索 #患者给陶勇医生的评价#。



我知道愤怒和悲伤都无法解决问题,但是情绪需要出口,好人需要好报啊。



肺炎肆虐,我的很多好朋友现在还在医学院里读书,我的家人是一线大夫,我的叔叔阿姨们都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并不是神,医生其实只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而已,他们的坚守是因为自己对医学的信仰,源于对医学的热爱,是因为他们一直牢记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他们也是孩子们最亲爱的爸爸妈妈,是父母的心尖尖,也是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啊。陶叔叔年过半百的老父亲在医院老泪纵横,这一家人一生为善又凭什么遭受这无妄之灾?这一家人的年又怎么过啊……然而这帮医护人员在我去安慰他们的时候,却反过来坚强地一遍遍安慰我——杨硕叔叔最后发来“放下包袱,继续上路吧”,我又能说什么呢?我又怎么忍心再见到他们受伤害啊!


 



图为我与杨硕医生的对话



我自知力量渺小,但还是希望自己分享的经历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状态,对他们多一份理解和关爱。陶勇叔叔还在ICU里,他被伤得很重很重。再见到他们的时候,多给他们一个微笑吧。毕竟天寒地冻,医护人员自己抱团取暖又何尝会真的温暖。





本文封面为陶勇医生的微信头像。

阅读原文 read more,为朝阳医院眼科大夫事发后所写文章《如果你知道他是怎样的医者》。

 


链接

 

 

喷嚏优选

【无需App在移动设备上看喷嚏】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喷嚏网址即可:www.dapenti.com ,推荐chrome浏览器。


广告



 
 

|站点首页 | 联系我们 | 博客登陆
蜀ICP备11003155号-1 有害信息举报

特别声明:本站不提供任何视听上传服务,所有视频内容均来自视频分享站点所提供的公开引用资源

Powered by oBlog 2.52 ©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